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攻约梁山>第12节彩云之南,下

陈希真动作迅速,在毁掉了最大的贵州土司后立即流寇而去,在贵州官府捉摸不透攻击动向,大理朝廷也未及反应前转眼又攻克瓦解了游荡路上的几个大土司,接连毁灭了贵州第三第四大土司家族以及几个较大土司,威势和破坏力进一步震惊了大理国各方,但给大理国各方的印象仍是就只针对土司,专门祸害的是牛逼骄横太久f却也正是富裕之极油水最厚的土司。

这让大理各方认定了这伙势力的本质就是西南的土著强盗,自蜀中流窜来,就是越境来专门抢掠土司家族积累不知多少代多少年的巨额财富发大财的,敢孤军深入陌生的大理国作乱,够贪婪,够胆量,够张狂,也......确实够厉害的。

这股流寇的兵力数万,攻坚克难战斗力异乎寻常高,破坏力巨大,这样的势力以前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祸不可测,也意图不明,已经不止是大理国土司自己的灾难,已严重威胁到大理政权的安危。

由此认识,贵州各方这才迅速行动起来积极协商共同追剿。

官方把镇守东部国境线防范宋军突袭入侵的边军抽调出两万精锐做负责死盯着流贼追剿的主力。

土司势力负责联军自保并沿途层层围堵流寇,即使不能以土司势力合力剿灭掉强盗,也争取尽量削弱强盗兵力和凶威。

这种共剿态势无疑是土司最欢迎也最卖力的。

土司老爷们获悉了强盗的贪婪意图和可怕战斗力,真吓得急眼了,再顾不得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把戏看着盼着别人倒霉了,大土司开始主动保护支援小土司,大土司之间也开始放弃前嫌和利益对立,积极友好协同防范,至少表面如此。

军方呢,

两万东部边防军精锐还是很有战斗力的,至少最擅长山地战,以前和宋军冲突总占便宜。主动统领部队追剿的正是东边防主帅,也是可和大理王较劲,以段誉即宣仁帝段正严之能也无法收拾掉的大理权臣家族骨干——高清明。

高清明之所以不辞辛劳凶险地亲自统兵追剿,是他感觉这股流贼不简单。

他最担心未必不能是极有手段的大理王段和誉为削弱他家的势力而搞的鬼。他总感觉这股强盗至少和段和誉有关。

高氏以前可是篡过位把大理改为大中国自己称王,后来迫于压力才又把王位归还给了段氏正统,但在大理国的权势未减,一直把持朝政大权,高氏族人代代为相为权臣,不但祖上和段氏有夺位之仇,如今也一直威胁着段氏政权......

他的这个猜忌判断有历史和现实依据,也有眼下的事实推断:这股身份难明的流寇对追随高氏的土司毁得更狠更多。

强盗这面呢,

因为早在沧赵商务兴盛其间就借助贸易交流在大理国逐步形成了渗透到各个阶层的复杂间谍网络,十几年下来潜伏和在当地招揽培养的间谍人手众多,在大理军方、朝廷、地方官府以及主要土司的部落中都有人。所以,主帅陈希真对贵州各方的联兵动态几乎了如指掌,也分析了解大致猜到了高明清的忌惮和亲自出马的心思,他和诸将不禁大笑......

上兵伐谋。

就是要搞得大理国各方疑神疑鬼无法真正通力合作,形成流寇活动的空间和流窜突围缝隙,也能各个击破。

这也是不以正规军方式侵略破坏土司的原因。

以正规名义和正规方式进行,那就是大理各方必须齐心合力对付的外来共敌了。以强盗模式就能扰乱人心引导错误判断。

让土司各部更加惊恐,也让统军不断追赶的高明清愤怒的是:外来的强盗似乎比他们这些土著还了解贵州地形、道路山川交通......以及各地官府、民情、人口分布、城镇分布、土司势力......情况,不但总能轻易一路击溃阻击封堵悠然就食各处并摆脱追剿,而且在庞大的土司联军和边军合围扑击下居然还敢不断突袭毁灭一处处土司家族,肆无忌惮,张狂之极......

一二再,再而三,土司仍在毁灭,毁灭,毁灭.......

眼看追随高氏的土司势力迅速瓦解,高明清怒极,把心中存在的那些小盘算和顾虑渐渐全抛下了,开始挥军全力追剿,死盯着追击不放。可是,强盗滑如游鱼,狡诈如狐,总能轻巧及时地利用当地地形甩开他的追杀溜走,更可恨的是,贼部时而合兵一处,时而分兵出击,有数万兵力的优势,又有妖法天雷手段,分兵也照样能收拾掉一处处处提心吊胆积极联保联防的土司,而且仍是突袭却总能精准突袭成功......简直神出鬼没,追,追不上,堵,堵不住,防也防不住。

高明清吃亏在,他对强盗具体内情几乎一无所知,所知全是传闻和自己的认知角度的猜测。而强盗却对大理对他的及率领的军队情况却是了解得一清二楚。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何况,双方的装备实力和作战概念有明显煌时代差距。

装备方面,只手榴弹一项就划清了热武器和冷兵器作战的巨大落差,常常是一枚手榴弹就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

作战理念上的差距就更明显了。

强盗军中有专门来助战的特种部队,这是海盗帝国军中最精锐的最精锐,有超时代的装备、伪装潜伏、斩首、闪电战.......超时代.作战理念,高明清手下的斥侯哪是特种部队的对手,派出的斥侯只有不断糊涂被杀掉清理掉的份,根本盯不住强盗,大理边军就算再精锐能打,却盯不


状态提示:第12节彩云之南,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