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顺皇朝>第三百二十七章:进入梓州路

话说苏轼和秦明等一干人,自京兆府,经凤翔府乘船直下,途经利州、巴州,最终乘马车到达梓州。>>w-w=w-.-一路上,巴陵胜状,以及川地风情,都尽收眼底。

苏轼乃眉州人士,中状元以来,除了跨马游街之外,便没有回过家乡。这次来到梓州,已然靠近成都府。成都府路再有百多里路,便回到了眉州。过家门而不入,几乎都可以说是衣锦夜行了。

秦明等皇家军校学员,见苏轼对梓州风貌都熟稔于心,还用方言和周围之人交谈起来,无不惊奇,问之,苏轼才说道:“成都府路与梓州路,人文相差不远。同饮一江水,自古便是儒士辈出之地。《诗经》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其重孝悌至此也。子瞻乃成都府路眉州人,自是明白此地风情。”

秦明苦笑道:“苏大才子,你就饶了我们吧。我们一群大老粗,哪里听得懂这些什么经什么书!”

苏轼也有些好笑道:“你们不都是识字的吗?前朝大诗人柳宗元,还写过‘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哩!”

秦明压低了声音说道:“都是托了陛下的福,我等才算勉强学得几百个字。﹏吧_w·w-w·.要是之前,那些字,它认得我,我可认不得它!”

苏轼大笑,可笑声中暗藏着悲伤。路过梓州,想起柳宗元的那首《闻黄鹂》一诗,他便想到了已然身故的生母程氏,一时间情绪流露。秦明等人见一路上颇多话的苏轼。进入了梓州之后。便沉默寡言起来。除了例行公事的问话之外。都是闷头赶路。弄得秦明他们好生不适应,还道苏轼是心情不好。

这日,到达梓州城中之时,已然时近黄昏。一行人寻了间客栈,就此落脚。其实苏轼乃是第一次办案,如何入手都毫无头绪。这一晚,苏轼辗转反侧之下,无奈起身。推开窗户,正想赏月之时,却不料天色阴暗,满天无星,更别说月亮了。

不多时,果真下起雨来。雨点敲打在瓦片上,在静谧的天地间,似乎奏出了一番独特的韵味。

看着不远处的涪江水,苏轼灵感来了,顺口吟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江似月水如天。”

望江如月是什么意思?正是因为苏轼此时住的房间。就此望去,涪江水如同一弯明月。﹎吧w-w·w`.=最后那句,望江似月水如天,如果是按照正史上,苏轼会在此时九年后,在杭州望湖楼作下,原句应为“望湖楼下水如天”,可原句的意境却不如此时这“望江似月水如天”了。毕竟西湖只是一个没有活水的湖,而涪江却是梓州百姓的生命源泉。或许西湖的婉约,与历代文人骚客的描写,使它具备了“断桥残雪”般的意境。可苏轼的文风向来大开大阖,描写西湖还不如描写这浩浩荡荡的涪江水呢!

这话音刚落,却听得门外有人轻声喝道:“好诗,好诗!”

苏轼一听这声音,便知道是秦明了。他关上了窗户,才慢慢地开了房门,一看,果不其然,门外正是秦明。苏轼很是讶异:“秦大郎,怎么你还不睡?”

秦明做了个噤声的姿势,然后闪身进了苏轼的房间里面,轻轻关上房门之后,才以只有他们两人听得到的声音说道:“苏大才子,我刚刚从小二那里,套来一些消息,也不知有没有用,便来和你一同参详。”

苏颂一愣,他倒是不知道,查案还能这么查,也压低了声音,说道:“请说,子瞻洗耳恭听。”

秦明笑了笑,说道:“这原本是监察司那些人的套路,我不过借用罢了。刚刚我花了百文钱,便从客栈小二那里得知,前不久,在他们这里,有两个凶恶的大汉,带了四五个孩童,皆为男童,前来投宿。按理来说,若是夫妻二人带着孩童出游,这又不算得什么。但带着孩童的,是两个大汉,还因为小二怠慢,而踹了他一脚。于是,小二便铭记在心。他们是驾驶马车而来,那些孩童,似乎都在沉睡一样,被两个大汉轮流抱入客房之中。那小二记恨在心,曾偷看他们如何对待那些孩童,嘿嘿,苏大才子,你永远不会想到,人心是多坏!”

苏轼听得他这么一说,忍不住吞了吞唾沫,声调都变了:“那大汉,是怎么对待这些孩童的?”

秦明恨声说道:“这两个大汉,都是会武之辈,概是怕那些孩童走脱,竟使出分筋错骨的手法,卸开了他们的膝关节!”

苏轼闻言,怒道:“竟有这等恶人?”

秦明恨恨地说道:“可恨的还在后面,听小二的描述,他们把méng_hàn_yào放在饭食之中,让这些孩童吃。这才让他们感不到疼痛,也好让他们不吵闹。那些孩童,大多数是三更才药效消退,饿极了便开始吃那些冷冰冰的饭菜,还未吃完又昏死过去……”

苏轼何尝听过这等惨无人道的事情,颤声说道:“那小二不报官吗?”

秦明苦笑道:“据小二所说,这梓州里,这样的案件多了去。再说了,无凭无据的,即便报官,一非亲属,二不是关切自身,官府亦是不理。要是贼人闻声而遁,再回来寻仇,谁来保他平安?”

苏轼握紧了拳头,良久才继续问道:“这是多久之前的事了?”

秦明说道:“距今已有大半年,约是年前九月之间的事。”

“那如今还有这等事发生吗?”

秦明说道:“小二说了,自打陛下亲政以来,这伙人便好


状态提示:第三百二十七章:进入梓州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