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顺皇朝>第二百三十五章:如何审讯

李然在下面打着自己的算盘,却忽略了这时朝堂上的精彩。由刑部侍郎罗韫出列,道:“陛下,臣有事启奏!”

陆承启有诧异地看着罗韫,作为刑部,应该是最安静的才是。毕竟什么刑事案件,轮不到他们在朝堂里面出声,例朝乃是廷议的地方,哪里有时间给刑部讨论案件?除非是有重大案件,大理寺拿不定主意,才由大理寺卿提出,由皇帝断定,是否交由刑部审讯。

“难道有什么震惊全国的大案了不成?”没有经历过这种事的陆承启,一时间也没有表态。待得思虑了一番之后,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刻钟了。此时,朝堂上寂静一片,文武百官还以为皇帝被罗韫踩到了尾巴,个个都屏住呼吸,想看好戏。

陆承启思考完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走神了。轻轻地咳嗽一声,稍稍掩饰了一下自己的尴尬,平静地好像没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如常一般道:“准奏!”

轻轻飘飘的两个字,却让一直等着下文的罗韫差跪下了。心中直道:“我的祖宗啊,不带这么吓人的……”随着威严日重,陆承启即便出现在文武百官面前不话,都会对他们产生一股无形的威压。要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一些,不定就自己先把自己吓死了。

好在刑部侍郎罗韫还算是比较胆大的,可就这半刻钟时间,也被陆承启唬得冷汗直流,一个劲地回想自己有没有做过什么不法之事。

陆承启轻轻巧巧吐出那两个字,对罗韫来。简直就是走在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突然看到一汪清泉一样。这是获得新生的赏赐啊!

差痛哭流涕的罗韫,一激动之下,就忘了自己要啥来着了。赶紧瞥向手里端着的朝笏,才想起要什么:“启禀陛下,太原王家家主王元士,已被羁押回长安城之中。如何审讯,还请陛下示下。”

此言一出,举朝震惊。太原王家。王元士,这两个名字,熟知世家历史的文武百官,肯定是知道的。王家有多牛?按照他们所,西汉篡位的王莽,就是王家的老祖宗!历【≌【≌【≌【≌,yle_tt;经千年而不衰的世家,岂是一底蕴都没有的?

哪曾想,再厉害的世家,在国家机器面前,还是不堪一击。距离上一次议论出兵的廷议。不过才大半个月而已。禁军已经赶赴太原,把王元士给捉来了!

文武百官震惊。陆承启却是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件事情。先前接到监察司的暗报和禁军飞马急报的他,早就把这件事情给放下去了。又设立了常平仓,今后都不虞有人因食盐粮食而闹事。心中没有一担忧的陆承启,自然而然地,在诸多事情要处理的情况下,把这件事抛诸脑后了。

期间有个插曲,便是太原府尹梁仲文上奏,王家余孽想要劫出王元士,好在卢尘洹早就派出禁军把王元士羁押回长安城,才避免了又一次震惊朝野的大事发生。

对于梁仲文的辞,陆承启半信半疑。在监察司调查来调查况下,陆承启也只能相信了这个法。但梁仲文的奏疏上,给出的证据太过牵强,推理能力还算可以的陆承启,怎么都不相信有人会这么傻的。

奈何没有证据,此案便只能做了无头悬案。对于遇难的禁军,只能当做阵亡了事。

此刻旧事重提,陆承启立时便想起了还有这件事没有处理。早就有腹案的他,也不急于表露自己的意思,而是想知道,那些花花肠子甚多的文官,对于此事的看法:“哦,原来是此事。朕倒想知道,诸卿有什么好的办法?”

武官们自然是插不上话的,对于案件什么的,根本就没有他们的话语权。文官中,也少有熟识律法之人,如果不是明法科出身,对于《大顺律》还一知半解。若是下放成地方官,多数也是靠胥吏办事的主,根本没有一真材实料。

就连内阁首辅徐崇光,对于此事的意见也不过是交由大理寺审理,再由刑部复查。连相当于宰辅的内阁首辅都这么了,余者还能有什么意见?皆纷纷附和,这个办法好。

陆承启也明白,因为历史出现了偏差,大理寺也不像以往朝代那样,相当于最高法院。反而是刑部成了最高法院,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大理寺成了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这是最早的二审制度,只有重大案件才能拥有这般的待遇。后世天朝也借鉴了这个制度,可见这个制度自有它的先进之处。

原先陆承启还想着让京兆府衙门进行一审,让更多的百姓能旁听,背叛朝廷是个什么样的下场。但转念一想,王家的影响力实在有大,要是宣扬出去,好像也不符合朝廷的利益。

既然如此,还是遵循旧制好了。让大理寺先进行审讯,再交由刑部复审。

陆承启也知道,哪怕科举制再厉害,一时间也不能尽除世家。通过了解科举制的规律,一些所谓的书香门第,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世家与书香门第,不过是换了个称谓而已,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其后代,几乎都能进入官场,做到一般读书人一辈子都可望不可即的“官”。

没办法,这些人已经掌握到了为官的真谛,就算偶尔有一代没能科考得中,也能通过庞大的人际关系,从幕僚提为一个挂名的从九品芝麻官,也算有了官身。

好在大顺的爵位制度,都是世袭不过三代。哪怕是开国功勋,也不过五代罢了。以至于到了现在,大顺朝封爵的官员,凤毛麟角,几乎近三十年来都没有一个。前朝那


状态提示:第二百三十五章:如何审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