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大国崛起1900>第四百三十四节 南洋新秩序

改善英属殖民地上的华工待遇,这也算是潘训平息国内因为美国排华而政府始终处理不了的民族情绪的一个办法。

当潘训提出要跟英国谈判华工问题后,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民族主义者的认可。

英国人对南洋问题的态度此时也有所软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慢慢适应了中国在东亚地区的霸权,也明白在这个地域,没有中国人的配合,英国的利益就得不到保证。

还有就是荷兰殖民地的竞争,随着荷兰殖民地的管理规范化,爆发出来的生机和活力,让英国人感受到了压力,他们在南洋的经营一向都是十分成功的,宽松的英美体系,让华人在这里如鱼得水,种植园、工厂、银行,比较完整的经济体系都有华人的深度参与,英国人得到的则是丰厚的税收。

可是现在,随着荷兰殖民地上的政策和华人地位的提升,很多中国华侨开始往荷兰殖民地上投资甚至转移资产,毕竟荷兰殖民地要比英国在南洋的殖民地更大一些,印尼的富饶土地不比马来亚少,对于更适于农业开拓的中国人来说,吸引力显然更大。

英国人不是没有试过从印度招募工人,可是印度人的管理成本太大了,因为不老实啊,你不监督着他,他就不干活,在南洋英国人早就习惯了以华制华,将管理华人的权力委任给一个个华人首领,他们当撒手掌柜,那些华人自己就管理的很好,而印度人不一样,他们没有这样的习惯,你得亲自管理他们,任命的印度人头目完全靠不住,让英国人头大不已。

这种管理成本的上升,是英国人完全不能接受的,他们在印度都不愿意付出太高的管理成本。更何况南洋呢,再说印度人也没有华人的优势,华人在南洋经营了几百年,最早在唐宋都有落户的华人。比英国人来南洋要早的多的多,有他们自己的一张关系网络,这些是印度人没有的,所以用印度人经营南洋的成本太高,收益太低。英国人已经放弃了。

所以他们也倾向跟荷兰一样,给与华人较高的社会地位,这点英国人也不是不能接受。

因为英国人进入南洋的时候,已经不是野蛮的大航海时代,而是进入文明的工业时代,所以他们实行的殖民地政策,还是相当宽松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歧视性条款,没有人头税,没有屠杀掠夺等等。

但是白人的特权还是少不了的。起码殖民地政府中只能是白人做官员,如果中国人取得跟白人一样的权力,那意味着也要委任华人当官,与白人一起管理殖民地事务,这也不是不能接受的,就像他们为了稳定香港,不也给了当地华人在议会中的一些席位吗。

安插一些虚职而已,只是面子上的问题,英国人最在乎也最不在乎这一点,关键要看有没有足够的利益。

这一年来英国跟中国的关系可谓是蜜月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黄金和石油的合作,中国人提供了5000吨黄金,又跟他们合作开发中东的石油,英国人吃到了跟中国合作的甜头。又看到中国人在南洋扩张的克制,只是为了保护华人权益,而暂时没有政治企图,所以他们打算接受中国人的谈判要求,跟中国人谈一谈。

谈判很成功,因为双方的态度出奇的一致。都认为双方有共同的利益。

英国人保证,华人将享有白人一样的权力,并且将在殖民地议会中保留三个华人席位,他们将代表新加坡、马六甲和槟城三地的华人。

中国人则保证,将给与英属殖民地与荷属殖民地相同的权力,免除英属殖民地上输入中国商品的全部税收。

这就是英国人要的,也正是荷兰殖民地比英属殖民地的优势所在,因为荷兰殖民地上的上品可以免税输入中国,所以才有大量英属殖民地的华人资本家涌向荷属殖民地,现在英属殖民地也取得了这个权力,英国人相信,以他们的管理能力,肯定会再次对荷属殖民地取得优势。

双方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潘训得到了他们的政治利益,英国人取得了经济利益,民主主义者的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华侨也感觉到扬眉吐气。

而对杨潮来说,他也为此欣喜,他看的更远,看到的是十年,二十年后的情形。

为什么给与荷兰殖民地免税,原本并不是为了让他们跟英属殖民地竞争,因为杨潮那时候也没有看到这点,他当时想的是,种植园和矿业能吸收的人口有限,真正需要大量人口的还是工业,所以他才想要鼓励当地的工业,不可能发展出高技术的产业,但是通过加工橡胶、水果、烟草等原材料,制造轮胎、雨衣、雨鞋,各种热带水果罐头,烟卷等等,就足够养活上百万人口了。

杨潮认为这个政策可以给荷属殖民地吸收一百万华人移民,所以才建议米青单方面给与了荷属殖民地免税的特权,可没想到的是,这个免税特权,让英属殖民地的华人大量涌入荷属殖民地,造成的连锁反应让英国人不得不主动提高华人待遇,这倒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英属殖民地的华人经济实力更强,经济体系更完整,甚至连基本的教育体系都建立了,所以一旦英属殖民地上的华人开始投资工业,恐怕就不是一百万华人移民,而是两百万甚至三百万了。

现在的南洋华人才300万,200万生活在英属殖民地上,而英属殖民地上的人口总数,还不到600万人,华人已经接近了一半,在增加200万,就足以保证华人在马


状态提示:第四百三十四节 南洋新秩序--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