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益于高旭抓篆南反抗剃发令的良机,集中了以江阴为骨干的大批忠义之士,再加上高旭身为后来者的前瞻能力,大力发展火器,不光在吴淞城下的野战中凭着新型战术击破满清铁骑,而且又凭着要塞城防的棱堡化,让清军的攻城无能为力。高旭这种攻守结合的发展模式,让同盟军能在陆上立于不败之地。
而且,苏松财赋半天下,占领了这两个天下最繁华的地方,同盟军没有粮食之忧,不像福建那样缺粮,历史上郑成功为了征集粮草,每光复一地,就迫不及待地大肆抢掠,行事如同倭寇,民怨极大,使得民心倒悬。
同盟军的崛起让天下人瞩目,同盟会的浪潮也以江南为中心,一**地几大江南北扩散。然而,同盟军军事上的胜利让大明遗老们欢欣鼓舞,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却让福建的南明朝廷隆武政权越来越心惊肉跳。
同盟会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号召天下,但在有心人的眼里,这句纲领中蕴含着的注释却耐人寻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什么匹夫有责?以同盟会的解释,因为这个天下是匹夫们的,也就是所有天下人的。
在以顾炎武为主编的同盟会会报《中华报》上,顾炎武一直在呼吁“天下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
同时,在中华报上,顾炎武又大力宣传孟子的民本思想,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顾炎武本来就是明末思想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本来说是他提出的。所以,他具有最权威的解释权。他从“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出发,反对“独治”,主张“众冶”,他在中华报中倡言“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又道“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同盟会的会报《中华报》成为顾炎武宣传民本思想的主要阵地。对于顾炎武的激进思想,高旭一直抱着欣赏与支持态度。对于高旭来说,顾炎武的这种思想正是他所期望的。
而事实上,江南民众反抗满清剃发令,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是为了日落西山的朱明王朝,他们只是纯粹地为了护卫汉人的发冠而已。在满清没有颁布剃发令之前,江南各地望风而降,对于人们来说,王朝更替不过是潮起潮落罢了。但是剃发令一下,全民性的反抗顿时此起彼落。
自大明开国之初,江南就是张士诚的地盘,朱元璋在平江之战费时十个月才攻下苏州城。其后在大明朝的三百多年里,苏州的赋税极重,几为全国之冠。所以,要说苏松两地,当年就对张士诚死心踏地,几百年来又身负重税,暗地里对朱氏不无怨言,再加上南明第一个弘光政权中弘光帝的醉生梦死,糟蹋了大明朱室最后的一丝民望,如今隆武帝也只是偏福建一隅,被时人戏为“闭户天子”,在这种情势下,也难怪朱氏难得人心。
发冠无存,则天下亡,存之,但天下在。
任何的事业都需要一个核心。随着高旭的民望日增一日,在隆武元年最后的一期中华报上,身为主编的顾炎武又刊载了陈子龙在吴淞大捷后的感叹“大明中兴之路,当由高氏始!”
身在浙江的鲁王朱以海,以及福建的隆武帝看到这样的言辞之后,气愤之余,又想到高旭在江南的威势,又无奈得浑身发冷。在江南观察使李中藻给隆武的密信中,也是苦道“江南之民只知会盟高氏,而无知朱氏矣。”
∶∶∶∶∶∶
(第三卷开张,求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