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二百六十七章 延安的反应

众人见委座因前线不利痛心疾首的样子心中很是难过,不免自责。无怪委座痛心,共产党盘踞的主要根据地还不都是国军自己丢弃的吗?共产党现在使用的工人、农民、学生、教授不都是政府无暇照管的吗?八路军使用的士兵、武器大部分不都是国军慌忙抛弃的吗?

一样是中国人、使用着相同的武器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莫非真像陈海松说的那样共产党的理想更远大、组织更严密,根据地的政策更现实、社会更稳定,部队的训练更刻苦、战术更灵活,战场上干部更顽强、各兵种协同更严密?

唉!慢慢来吧,何应钦、白崇禧连连表示会恪尽职守、组织好前方各部打出军威士气、绝不再丢一座城池,用洛阳保卫战的胜利挽回影响,为党国争光。

蒋先生知道国军积习已久很难说变就变,这些部将指挥着号令不一、训练不足、装备不良的百万大军疲于招架也不容易,叹了口气说:“国军总是这样可不行,日本人明着抢、共产党暗中偷,咱们前脚丢人家后边收,党国有多大的家业也经不住这样挥霍呀。

陈海松说的有道理,中国士兵能吃苦不怕死敢拼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战士,吃败仗的原因是战役的谋划和战场的指挥,尤其是军、师、团级干部战术素养、指挥技能太差,没有进攻的意识和进攻的方法,危急时首先放弃职责、丧失勇气、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国军师以上干部必须集中学习整顿,坚定信念、提高指挥能力。战事一停分批来武汉受训,我要亲自担任训练团长,让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徐向前、林彪来讲课。

先提升勇气掌握对日作战的基本战术,然后开始正规化编练,首批整编20个师,每期半年,用五年时间把国军整编成200个英美装备的甲种师,国军必须振作起来!”

蒋先生被共产党大范围大规模的强势亮相着实刺激的不轻。北伐前就对共产党抱有戒心的他下决心要整顿党风政纪、国军士气,要在军事、经济、工业方面全面超越共产党,一面急若星火调兵遣将挽回洛阳前线的颓势、一面紧锣密鼓指导后方建设委员会正式启动。

一时间在中央社、中央日报、扫荡报的高密度宣传报导的推动下一场打退鬼子进攻为民族争独立。锻造强大国军为国家筑长城、建立有序社会为民众谋福祉、建设富强国家为世界扶正义的运动轰轰烈烈从武汉蔓延到重庆、成都、昆明、贵阳、桂林、长沙、南昌。

而远在西北的延安、张掖、包头并没有受到山西、陕西大战的影响、也没有过多关注国统区舆论导向的重大变化,该干什么继续干什么。12月18日延安以北五里地外的杨家岭村后几孔窑洞里,几个粗布衣服的中年人也在讨论着国内急剧变化的斗争形势。

这里是毛主席的新家,11月20日日本鬼子为了报复飞虎师对马公岛的猖狂轰炸。从临汾、运城机场起飞十几架飞机对八路军大本营的延安进行轰炸,当时飞虎师等远在华中、华南作战,留在后方的飞机较少,但地面高射机枪、重机枪英勇阻击,避免了更大损失。

为了防止一河之隔的敌人再次偷袭。延安城里的各大机关、居民纷纷疏散到城外山谷里,中央领导大部分搬到了杨家岭,这里逐渐成了中共中央固定的办公地点。

一张张战报在张闻天、王稼祥、何克全、李富春等人手中传看,不时传来声声惊叹,这些留在后方专注于革命理论理论、政策研究的中央大佬对前线巨大的战果充满意外的惊喜。

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周恩来、秦邦宪在武汉、任弼时、邓发、王明、康生在苏联、刘少奇在广东、陈云在张掖、项英、陈海松在皖南、张国焘在桦甸、关向应在大同、彭德怀在晋城,大部分散在各处发展革命力量,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有了当下的捷报频传。

毛主席和朱老总对这些战报看了多遍。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激动。转而开始考虑深层次的政治影响和可能的形势变化。见大家基本看完,主席扔掉手里的烟蒂,笑着对满脸喜悦的同志们说:“胜利的感觉真好,咱们是不是也该开瓶酒庆祝庆祝呀!”

众人知道老毛幽默,只是表达一种喜悦,他可是滴酒不沾的。不由得哈哈笑起来。

张闻天情不自禁地赞叹:“来之不易、来之不易啊!两大战场从12日发起,仅仅五天时间就消灭了一个军部、一个半野战师团、五个混成旅团、三个配属旅团、四个配属联队、一个飞行战队。毙敌六万俘敌八千,光复山西、夺回关中、挺进豫西。堪比察里津之于苏联!”

何克全是坚定地苏联派,曾在遵义会议上百般维护李德、攻击毛泽东,说你懂什么军事,就靠着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瞎折腾。反对张国焘路线时又想搞扩大化被发现后及时制止,此后一直在宣传部门做理论研究工作,在延安看不惯的东西太多过的并不顺心。

忙说:“这是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对国际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苏联的最大支持,也是苏联党和政府对我们无私支援的最好体现,是斯大林同志倡导的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重大胜利,是列宁、斯大林建军思想、战略战术的伟大胜利,我们应该向莫斯科报捷!”

年仅32岁的王稼祥更是异常兴奋,不过他很反感把什么都归功于苏联、斯大林的言行,摇了摇头说:“我认为这是我党独立


状态提示:第二百六十七章 延安的反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