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久,古文武病逝了。[本书来源]他的祖籍是四川人,也可能是生前他交代过家人,死后就安葬在这里。古文武死后,田桂枝就找到于志坚请求他在这里帮她的丈夫找块墓地。于志坚毫不犹豫,满口答应。他找到高岗镇街道居委会的石主任,把情况一说,石主任答应让死者就安葬在居委会的墓地里。于志坚不仅给古文武找墓地,整个安葬过程都是他安排的。诸如,买官材,布置灵堂,挖墓穴,送葬等。安葬结束,于志坚还站在古文武的坟旁说:“老古,到了另一个世界可要把性格改一改呀!安息吧。”
古文武安葬之后,他的家人及亲属感动不已,对原来的所作所为感到很羞愧。亲属们都批评挖苦高个秃顶中年人和矮个平头小白脸儿。他俩也主动向于志坚赔礼道歉。
于志坚是一个非常正直的好心人,因穷则思变,退则思进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些人的误解。
阳春三月,教委的尚付主任来了。于志坚、黄东进、罗锋三人陪他在学校进行了视察,然后他提出和黄东进聊聊。也许他这次来就是为黄东进的事。他和黄东进有一定的关系。两人到了黄东进的办公室,尚付主任问黄东进:“在这里干得怎么样?”“学校大部分工作主要是于志坚一个人在干,其他人哪有动劲儿的,我们只是起个陪衬作用。”“不会吧,他一个人干累坏了,我看变化不小哇,真要是他一个人干确实了不起!”尚付主任这一番话搞得黄东进很不好意思,有点尴尬。他本想在尚付主任面前给于志坚上点”乱药”,反而让于志坚在尚付主任脑海里留下了个好印象。尚付主任又问黄东进:“你打算怎么办?”“走呗。”“那暂时按借用。”“行啊,服从你们地安排。”
中午,他们三人陪尚付主任共进了午餐,临走时,尚付主任问于志坚:“你感觉累吧?”“我只感觉忙,不感觉累。”“这充分说明你是一个忘我工作的人。”“这是我当校长的应该做的。”于志坚非常镇定地说。
那时,每学期一般都要开1—2次高考备考会。尚付主任走后的第二天,办公室通知于志坚到教委参加高考备考会。与会的有各高中校长、教研室领导及教研员,还有教委的一把手胡主任和分管教学工作的董付主任。会上每所学校领导都要发言,介绍本届高三基本情况,交流经验和做法,向教委领导表态。于志坚在这样的学校任校长,总有一种自卑和抬不起头的感觉。不论大会、小会,一是坐在后面;二是若有发言都是最后说话。每年的表彰会上是榜上无名台上没份儿,基本上快被人们遗忘了。这次会上,于志坚仍然坐在后面,等其他学校发言完了,于志坚才说:“我没啥可说的,主要是向大家学习,把大家的好经验好做法带回去学以致用,认真备考。我们的基本情况是:毕业生一百二十五人,文科柒七十一人,理科五十四人,复读生八人。”之后,胡主任说:“于志坚,你说的是什么呀,你这叫没说。你看你那学校,就快没人了。”于志紧顿时脸胀得通红,心里异常难受,感到无地自容。他想:我说什么呢,我能说什么?学校没有升学率,学生不能考上大学,说的再好,又有什么用?学校升学率上去了,放屁都是经验,没有升学率,经验都是放屁。我想说的太多了,可谁又能听得进去,谁又能理解呢?
于志坚并没有单纯的去追求上级下达的升学任务,他想,就是实现了零的突破,有一两个上了省线也不能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为了完成一两个上省线任务,教学目标就盯住几个所谓的尖子生,舍弃大面积的低分学生,一是升学率上不去,二是难以管理。他要探索出一条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成材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家长和社会都能认可。让学生愿意来并且来了留得往。
当时素质教育的春风已吹遍了祖国大地,也吹遍了北岗这块封闭的土地。于志坚觉得,象北岗四中这样的学校更应该实施素质教育,这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可面向全体学生唯一的办法就是因材施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每一名学生都能主动的、生动活泼地自由发展。□□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性是普遍地、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只要我们因材施教,教育有方,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材。他创造性地提出“分特长发展,分层次教学,分步骤实施”的教学模式。高一年级定为打基础和观察发现阶段,在抓好基础学科的同时,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观察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志趣爱好。有的学生理科强,文科弱;有的文科强理科弱;有的文化课落后,但在体育方面有优势;有的有绘画、音乐天赋。班主任登记造册,详细整理,建立相关档案。高二年级定为选择分流阶段,根据学生的志趣爱好、特长和意愿,全体学生有选择地分流,分别分流到文科班、理科班、体育班、美术班和音乐班等各专业学科。文科,理科和体、音、美学科,在文化课教学上采取分层次教学。文科班和理科班作为一个教学层次,知识难度要求高一些;体育班、音乐班、美术班学生又作为一个教学层次,知识难度要求低一些,主要是抓基础。因为这些专业高考文化课分数要求不是太高,这样,文化课和专业课齐头并进,每名学生扬长避短,按特长发展。高三年级定为全面发展阶段,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