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青春校园>凰涅天下>293经略东洋(七)

“叩,叩。”和纸拉门轻轻叩响,“国师。”温婉柔和又带了两分爽利的脆声响起。

卫希颜叫了声“进”。纸拉门轻轻推开,国师府女亲卫罗三娘左手托着有架箱的红泥小炉、右手端着绿釉梅枝陶壶汤瓶进来,放在蒲席上后又跪着回身拉上门。

这个时候正是平日饮早茶的辰光。罗三娘托着茶炉端着汤瓶,像日本女子在室内那样膝行到屋中间的茶案前,将红泥小炉搁在茶案旁,陶壶汤瓶上炉,着火煎水,汤瓶内装的是清晨才从腊梅花瓣上扫下的第一层雪。

卫希颜看了一会,笑道:“三娘这膝行练得越发优雅了,怕是许多倭国女子也及不上你。”

罗三娘从茶案上的楠木茶盒里取出团茶,抬眸笑嘻嘻道:“属下有功夫在身,学起来自然容易。想想那些倭国女子才是不容易,从小到大都得在屋内这般膝行,这么多费劲。”

“说起来,这膝行的礼仪还是从中国传过来的。”卫希颜笑了笑,道。

罗三娘神色惊讶,却丝毫没有影响手中辗茶的动作。

卫希颜道:“史书稗记看多了,就会发现,在五代之前,室内多是膝行,后来随着垂足坐的室内家具兴起,膝行渐渐被直行取代。不过,在尚古风的士大夫家里,跽坐、膝行还是常见的。”

她顿了一顿,“说起来,倭国人对传统礼仪的保持,倒比这些礼仪源头的中国人更有恒心。”

就像日本的空手道来源于大唐的唐手,日本的茶道来源于大宋的分茶道,日本的相扑来源于大宋的相扑……若干年后日本人将这些“舶来品”吸收发扬,最终光大成了他们的国粹、国术,而中国人却将祖宗文化踩到泥土里,反而被日本人和韩国人拿华夏文化打华夏人的脸,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卫希颜在平安京的的这些日子,每日带着叶清鸿走街串坊,在京都城内,处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响。这个时代的中国的确是“中”国,处于绝对的中心,华夏文化强烈影响了包括日本、高丽在内的周边各国……文字、礼仪、服饰、建筑、寺院、书道、茶道、饮食,等等。在另一个时空中,这些来自中国的文化元素早已融入日本文化中,大多数日本人包括很多中国人都不会意识到这些来自中国。

罗三娘却说了番道理,“咱们中原文明昌盛,自然与时俱进,倭国蛮夷之地,没有文化,自然抱着中原文化不肯轻易改变。”

卫希颜有些意外,笑道:“不错,看来读书大有长进。”接过她的话道,“与时俱进固然不错,就怕俱进得太厉害,连本都忘了。”

她手中桧扇慢慢击着掌心,语声缓缓道:“有些传统要变,有些传统却得坚持。不然,自个儿的文化丢了,还得从别人手中学回来。听报国寺的禅师讲,由于唐末五代的战乱毁了不少佛典,中原佛经反而不如倭国寺院保存得齐全,大宋僧人得去倭国寺院求抄毁失的佛典。”

这桩事她听名可秀说过,建炎初年,临安灵隐寺的法明禅师带了十几名弟子跟随舶商船队东渡日本,到京都几大寺院求抄佛经典籍,让倭国僧人很是矜傲了一把勇闯天涯。卫希颜可以想象,当若干年后印度人不得不到中国求抄源自他们天竺的佛经典籍时,那也是一桩十分打脸的事。

“还是国师见识深。”罗三娘说着提瓶点茶,高颈流肩的汤瓶壶口圆而小,出水有力,泉眼沸的雪水以一道优雅的抛物线稳稳冲入兔毫盏中,先调汤,再注水击沸,白色的汤花泛起,水痕咬合,点出一个“美”字。

叶清鸿目光掠过汤面,唇角微微一弯。

卫希颜忍俊不禁,手中桧扇指着她道:“好个三娘子,点个茶也会调侃人了。”

罗三娘眉眼笑盈盈的,她侍候卫希颜久了,知道这位国师不计较尊卑礼节,又喜欢大胆爽性的人,尤其不喜欢女子扭捏作态的小家子气,便也有胆子和国师调笑两句。

她膝行过去奉茶,秀丽的眉毛笑得扬起来,“听萧都尉说,那位宫内卿听了您的话后好不失望,一劲说这几位美人都是采女院精挑细选出来的,完全按照天朝上国的美人仪容来教养,窈窕淑女,如花似玉……尊敬的国师阁下见了一定会喜欢,只求见上一见……咯咯,萧都尉费了好番口舌才打发走了。”

“窈窕淑女,如花似玉,”叶清鸿清冷的声音隐含一丝笑意,“是该见上一见。”

卫希颜斜眸看她,“见了后,留下来给你侍寝。”

叶清鸿哼了声。

罗三娘低下头拼命忍笑,膝行回去继续点茶。第二盏奉给叶清鸿。

卫希颜已经拿起盏喝了一口,浓香醇厚的热茶滑入喉咙,还能感受到一分分丝滑,赞道:“三娘点茶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叶清鸿挑了下眉,服侍你这么个口味挑剔的主子,手艺能不越来越好么?

想当年罗三娘为了练得一手点茶伎艺,在临安茶坊里断断续续学了一年,近两年茶道功底愈发纯厚,心中也颇自得,脸上笑容绽开,“国师、叶真人喜欢就好。”

卫希颜转眸笑说:“想起前日在法华寺,那甚么大空禅师表演茶道时,真该让你上去试试手,让那些倭僧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原茶道。”

罗三娘撇了撇唇,很有些不屑于比较的意味。倭国僧人的茶道是从渡日求经的大宋僧人处学得,听说这两年在公卿贵族中也流行起来,但所谓的茶道高手在大宋方家眼里,自是不够看。<


状态提示:293经略东洋(七)--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