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三国之千娇百媚>第314章 初八吉时,同娶四女

唐姬的事情,非只是刘恪兴起,在他看来,唐姬的事情,更是新旧体系、新旧势力之间矛盾的一个缩影,刘恪不想唐姬成为矛盾的牺牲品,他将唐姬的事情提出来,也是想在今后逐渐布局,将旧的势力、旧的体系慢慢剔除到镇北军之外,唯有如此,他的政权才能在架构上稳定。

刘恪将唐姬交给宋巧儿,他相信,巧儿一定会帮助他照顾好唐姬,安排好唐姬的事情之后,刘恪就将自己的精力投放到了正月初八纳娶蔡琰、貂蝉、赵雨、袁蔻四女的事情上,虽然婚事不需要他亲自操持,但是想到一下子要娶四个绝色佳丽,刘恪的心情还是止不住的荡漾。

古代迎娶之礼,讲究的是三书六礼,“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六礼”即六个礼法,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礼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男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依照仪礼的规定,刘恪命礼曹主事崔林代表自己到蔡邕家下聘书,在下聘书之前,需得经过纳采和问名,男家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达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家;女家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问名,即在女方家长接纳提亲后,女家将女儿的年庚八字带返男家,以使男女门当户对和后卜吉凶。

合过八字,下了聘书,就是纳吉,又称过文定:当接收庚帖后,便会将庚帖置于神前或祖先案上请示吉凶,以肯定双方年庚八字没有相冲相克。当得知双方并没有相冲相克之征象后,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吉之后,又有纳征(又称过大礼):即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须是全福之人)约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聘礼到女方家中;此时,女家需回礼;纳征之后,就是请期(又称乞日):即男家择定合婚的良辰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因为不是迎娶正妃,再加上先王刘稚薨殁,所以前面的仪礼能简则简,但是不管怎么减,刘恪都要顾及到赵云,议郎蔡邕以及袁蔻生父袁绍的颜面,赵云是心腹大将,蔡邕则代表着忠于汉室的士大夫,袁绍虽是敌人,但也是一代枭雄,刘恪也不能就悄悄地将人家姑娘娶到家中。

完成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礼,就到了最后一礼,也就是亲迎。

刘恪身为中山王,位列镇北大将军,按说迎娶也不一定要他自己亲自前往蔡邕府邸,但是为了显示对众女的重视,刘恪还是亲自前往蔡府。

正月初八黄昏时分,刘恪从王府出发,在锣鼓喧嚣,鼓瑟齐鸣之中,骑着追风战马就来到了蔡邕府上,蔡邕一身礼服站在府邸前早就等候着,见到刘恪前来迎娶的辇架,就命下人点燃爆竹并让乐师奏乐,不等蔡邕上前,刘恪就跳下战马走上前说道:“岳父在上,小婿有礼了。”

一声岳父,当真是让蔡邕感慨万千,看着人中龙凤一样的刘恪,蔡邕心中对女儿的不舍之情也就埋了起来,寒暄之后,蔡邕就说道:“几位夫人都梳妆完毕,还请王爷稍候,臣这就让人将夫人们请出来。”蔡邕说完,自有婢女进府请蔡琰、貂蝉、赵雨、袁蔻上喜轿。

自过了正月,蔡琰、貂蝉、赵雨、袁蔻就一天一天的数着时间等待刘恪的到来,此时听到婢女告知刘恪已经到达府外等待新娘上轿的时候,四女心中的期盼忽然变成了忐忑,忐忑之余,却不免有对家人的不舍,貂蝉倒还好,蔡琰、袁蔻、赵雨心中的这种不舍却更甚。

“琰姐姐,蔻妹妹,雨妹妹,今天是喜日,千万别哭,恪哥哥不是那种不通情打理的人,以后你们还是能经常回娘家探望的。”貂蝉劝解着蔡琰、袁蔻、赵雨,但是想到自己以后就只剩下刘恪作为依靠,她的心情不由地也感伤了起来,貂蝉如此,却让蔡琰、赵雨、袁蔻不敢继续感慨下去,在媒婆的催促下,当即就拉着貂蝉往花轿走去。

等到蔡琰、赵雨、貂蝉、袁蔻穿着喜庆的婚服跨过府门,登上花轿的时候,刘恪的目光也全被格外娇艳的四女所吸引,四女婀娜多姿,各有风采,蔡琰文静稳重,赵雨活泼开朗,袁蔻青春雅丽,貂蝉却别样娇美,总之,哪怕和四女已经熟稔,但此时在看她们,刘恪也不禁心猿意马。

在礼官的唱礼声中,刘恪跨上追风马,带着花轿就回到王府,回到王府之后,行过婚礼,待蔡琰、赵雨、貂蝉、袁蔻四女回到洞房,这场婚礼也就算是正式结束,不过刘恪的任务却还没完,他还要宴请宾客和臣属,等到刘恪醉醺醺的回到后宅的时候,前府的宴饮却还在继续。

在高湛、抹茶、茉莉等人的搀扶下,刘恪晃着脑袋往后宅摇摇晃晃的走来,此刻,他的内心的无比欢喜的,欢喜之余,也不禁想起前世的妻子,不过他也知道,前世的一切,也都渐行渐远了,今夜之后,对于他的人生而言,又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待到刘恪回到后宅,却又不禁为今夜先去蔡琰、貂蝉、赵雨、袁蔻四女何人的洞房犯起难,


状态提示:第314章 初八吉时,同娶四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