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民国枭雄>第一百八十一章T

第一百八十一章

作为攻击一方,打这种攻坚战,国防军的经验也不是很多。演习和实战是两个概念,血粼粼的战场上肯定会有害怕的情绪。第一周的攻坚战主要还是清扫外围,这个过程异常艰难。

柳灭越和夏享不是没有想过派一支机械化部队迂回敌后,不过这样做的风险很大,毕竟苏军的西伯利亚战区很多实力还没有暴露出来,交战的对手是一个有五百万大军的强国,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加之也想积累一些攻坚战的经验,虽然会伤亡很大,但是从军事角度来说是值得的。硬着头皮继续打攻坚战,算是当前最好的选择。

既然做了决定,耐心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周下来,苏军的外围防线被压缩了一大半,整体战线向前推进了二十多公里,距离新西伯利亚城区也不足十公里的距离,155榴弹炮的可以直接打到城区里。这种硬碰硬的攻坚战,伤亡过五万人,好在两个军群的兵力足够,出于锻炼部队的意思,部队轮着上阵。

随着经验的积累,部队伤亡的数量下降的很快,最近一日的伤亡居然不足五千,战果却比之前的六天都大,战线整整向前推进了五公里之多。说起来苏军的顽强程度一点都没有减少,上阵的部队越打越顺手。每日例行的总结经验下来,意外的发现在攻坚战的过程中,火箭筒的作用意外的大。一般给攻击部队造成最大威胁的机枪阵地,基本上都是用火箭筒断掉的。这一总结汇报上去之后。总参谋部找一堆人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很简单,火箭筒抵近射击的精度高。远东方面军的甲种师主力部队较多,变态的把火箭筒装备到了班一级,战果自然更好。不像乙种师,差一点火箭筒装备到连一级,好一点的到排一级。

战争是武器最好的检验场,很快加大火箭筒生产力度的订单就出台来。

西伯利亚战场如期拿下新西伯利亚已经不可能了,崔可夫的变化大乱了既定的部署,但是也给了中**队一个攻坚战的试验场。还有一个消灭苏军主力的机会。其中的得失很难评价,站在中国方面来说,一口吃掉苏军新西伯利亚主力的意义,远比攻克这个不太大的城市更为重要。站在崔可夫的角度看,这场防御战是不可省略的,否则中国人完成可以凭着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在冬天来临之前直接冲到鄂木斯克。真是这样,崔可夫的就的接受政治部的调查了。那真是太可怕了。

中苏两国最痛苦的地方在于,不管是中亚还是西伯利亚,都不是一个好战场。这两个地方的环境都相当的恶劣,相比之下中亚的环境还好一些。要不是惦记西伯利亚的资源,方剑雄不会把主力投入这个方向的,论冬天在西伯利亚的适应能力。哪个国家的人都没法跟老毛子比较。

西伯利亚的攻坚战进入一个先对顺畅的阶段时,中亚的战役达到了一个新的**。尽管朱可夫能力很强,指挥的很到位,但是在绝对实力面前,计谋什么的作用不大。没有得到足够增援之前。朱可夫也没有太多的好法子来挽回一路溃退的败局,更不要说拯救五十万被冲散的建制全乱的苏军。

当然这些苏军的存在也不是没有意义的。在朱可夫的严令之下,这些被被分割包围的苏军,一小半部队还是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大多数都选择了投降。尽管只有一小部分进行了抵抗,还是迟滞了中亚方面军主力的推进速度。

奇姆肯特,塔什干北面的门户,中亚反击战的最终目的是夺取塔什干,建立一个向前突进的后勤基地。塔拉兹要塞坚持了三天之后陷落,朱可夫只能寄希望于奇姆肯特多守几天。南线很快传来消息,中**队果然分兵一部分,继续往西南推进,目的无疑是在于切断撒马尔罕与塔什干之间的联系。另一部分则转头北上,目标应该是锡尔达里亚。退守阿尔马雷克的卢金,受到了来自浩罕方面中**队的压力,这个时候只能一再求援,否则根本不能挡住来自东面的中国大军。

三路中国大军围攻塔什干的局面形成了,朱可夫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长期坚守,还是放弃?如果要坚守,塔什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易攻难守,中国人可以很从容的从三个方向夹击过来。此前苏联修筑,这个时候成为了中**队调动最便捷的帮凶。虽然朱可夫已经多次下令部队炸毁铁路和桥梁,但是就中**队的工程兵规模和水平来判断,修复这些铁路的时间不会很久,最多一个月就能完全修复。而且一些部队在撤退的时候到底有没有坚决执行炸毁基础设施的命令还不好说,在撤退途中逃跑才是最关心的事情吧?谎报军情你还没地方去查,这也是朱可夫担心的地方。

这个时候的刘明昭和朱可夫想到了一起去了,都把看的很重。经过仔细的勘察,苏军在撤退之前对铁路的破坏不算很严重,但是桥梁基本全部都炸毁了。工程兵的主要任务还是架桥,好在中亚这个地方也没什么大江大河,修复铁路全面通车也就真是一个月都不用,有个20天就基本能修到一线部队那。现在三个方向围攻苏军的中亚方面军,距离塔什干东、西、北三个方向的门户城市也不足二十公里。

刘明昭每天让方面军参谋部反复推演,从中希望能找到一些可能窥探到朱可夫在塔什干用兵轨迹的眉目。毫无疑问,作为中亚的交通枢纽-塔什干,刘明昭志在必得,反过来看,敌之要点即我只要点,朱可夫要是看不到这个,就不


状态提示:第一百八十一章T--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