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帝国苍穹>第90章 奋勇前行

要论声势,美制火箭炮可没有苏军喀秋莎那样的磅礴,但集中起来投入战斗仍能够将目标区域变成死亡火海。时隔两年,南下巴伐利亚的苏军官兵们又一次品尝到了“管风琴”的威力,只不过至死之时还有很多人不明所以罢了。在米尔多夫以西的阻击区域,隶属于第1掷弹兵师的千余名德军将士动用了各种寻常或不寻常的作战手段,硬是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阻挡苏军三个小时之久,直至苏联航空兵克服雨雪天气的困扰强行参战,不少德军火炮、火箭炮一开火就遭到空中压制,这才解了苏军地面部队的窘况,但宝贵的三个小时足以让米尔多夫城内的德军部队重新调配兵力,从友邻部队调来的两营帝国近卫军也通过临时搭建于伊萨尔河上的浮桥进入米尔多夫城区。不久之后,这座浮桥被苏军战机炸断,固守米尔多夫主阵地的德军部队真正陷入了背水一战的境地——绝境没有让德军官兵们绝望,本土作战,人人怀抱一颗保家卫国之心,抛开逃生欲念,将士们众志成城,誓与敌人决死一战!

就在同一天,慕尼黑城内连曰来胶着异常的战局终于出现了转变。在一条条几乎不能称之为街道的街道上,铿锵的履带声就像是顽皮的孩童在用金属勺子刮蹭瓷盘,刺激着人们的耳膜、心肺乃至魂灵。在接连不断的枪声衬托下,一辆辆醒目处喷涂有白色铁十字徽标的坦克以威武磅礴之态前行,时不时停下来向近或远、静或动的目标开火,视线之中尽是苏军战车和士兵的残骸。尽管战斗意志依然十分坚定,身陷包围圈的苏军官兵们正面临着物资越来越匮乏的状况,坦克因油料耗尽而无法动弹,机枪因弹药告罄而威风不再,由于对德军大规模集结预计不足,从奥地利攻入德国的苏军部队在准备方面显得颇为草率,既没有充足的防空武器,也没有给步兵们配发足够的反坦克装备。面对德军精锐坦克部队的强攻时,步兵们只能依靠无法移动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进行抵抗,或是就地取材制造老兵们十分熟悉的“莫洛托夫鸡尾酒”!

激烈的战斗中,淡灰色涂装的轮式和半履带式装甲车在瓦砾中艰难行进。为了压制那些负隅顽抗的苏军士兵,它们的机枪和机关炮似乎没有一分钟是完全安静的,有些上面还搭载有迫击炮,不断以高抛的弹道攻击那些藏匿于障碍物之后的防御者。这些装甲车并不都是专门的战斗车辆,它们非常有限的装甲也成为苏军反坦克战斗人员偏爱的目标。只要驶入一条位于战线上的街道,它们车身上的弹孔便会迅速增加,这种攻击有时候无关痛痒,有时候却是极其致命的——惨烈的战斗在考验双方技术兵器的同时,也在考验官兵们的意志。戴着大耳沿钢盔、穿着深灰色作战服的步兵无疑是德国陆军的传统象征,他们如今虽然在战术上从属于所向披靡的机械化军团,但这些训练有素并且经验丰富的战士显然比那些藏身于坦克装甲车内的同伴更有勇气:他们数人或是十几二十人为一组,以矫健的身姿在充满危险的街道上“跳跃前进”——时而以损毁的房屋、残破的花坛亦或是车辆残骸为掩体短暂停留,时而在同伴的掩护下健步如飞,任凭子弹从他们头顶和身旁飞过。敌人有时候藏得非常隐蔽,有时候藏身于难以对付的位置。于是,步枪手们拿出了狩猎的准头,冲锋枪手们总是在沿着墙角“冲锋”,反坦克手则扮演起了“城市拆迁队”的角色。凭借这种以暴制暴、以硬碰硬的气魄,德军官兵在付出令人扼腕的牺牲后逐渐赢得了战场上的压倒气势。

在位于慕尼黑城西的一处地下掩体内,昏黄的灯光映照着一个个忙碌的身影,在临时拼凑的方桌旁,十数名身穿灰色军服的德国将军就城内的激烈战事各抒己见。

“几天来,我们攻城各部的伤亡很大,新近投入作战的两个坦克营已经损失了41辆坦克与自行火炮,许多士兵都在担心这样的损失我们是否能够承受下去。诸位,正如领袖的判断,利用慕尼黑战场对苏军奥地利方面军主力实施歼灭战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赢得这场胜利,不惜一切代价!”担任慕尼黑战役总指挥的曼施坦因曼斯坦因元帅用铿锵有力的语调传递着自己的态度,相较于身旁的同僚们,他最大的优势便是对阵苏联军队时所获得的一系列胜利,虽然那些胜利距今已经过去了较长一段时间。

“曼施坦因元帅所讲的这些,我想在座每一位都深有同感!精锐的装甲部队攻坚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是否应该把我们最宝贵的坦克投入道路难行甚至已经没有道路的城区,我们应该更为慎重地站在全局角度进行筹划!”提出不同见解的是帝国近卫军上将、大本营直属坦克旅指挥官海因里希.艾贝巴赫,对于如今这支德[***]队而言,每一辆坦克确实来之不易,投入战场应当慎之又慎。

“我个人坚持认为,拿下慕尼黑的意义胜过一切!”曼施坦因并无敌意地加重了语气。

艾贝巴赫的言语同样就事论事,丝毫没有蔑视“帝[***]神”的意味:“我现在担心的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在慕尼黑局势已定的情况下,仅凭步兵部队就能够赢得胜利,有没有坦克部队参战,区别也许只在于胜利早几个小时、晚几个小时到来,如果这只精锐的装甲部队完整保留下来,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很可能起到关键作用!”

“两位稍


状态提示:第90章 奋勇前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