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太不愧是经验丰富的,一连串吩咐,就将事情安排得妥妥贴贴。 方小福只能摸摸鼻子,进了厨房。

灶上有一锅温着的粗米粥,浓浓的米汤水份很足。这个自然不是给他们吃的,而是准备了喂小猪崽的。

母猪就算奶水足,这一下最少也会下个十几只,哪里够吃了因此就像喂宝宝一样,虽然没有奶瓶,却也是要细心呵护起来的。

难怪老太太要喊这么多人过来。

不过听着后院里母猪的哼叫声,似乎才刚发作不久,要不了这么快的。搞不好要到半夜生呢。

方小福想了想,征得老太太的同意,晚饭也不做菜了,煮一锅饭,上面蒸几格包子馒头,夜里饿了还能将剩下的热一热直接吃,很方便。

至于那一锅饭,方小福决定做炒饭。大家以为她煮米饭是配泡菜吃的,因为有一口锅温着米汤细粥,只有一口锅煮饭,自然不好炒菜了。

没想到方小福号召姐妹们开始剁馅、清洗青菜,又喊了二哥和三哥来和面,她则跑去清洗了一些酸菜、酸豆角、小葱、豆芽、嫩莴笋叶子。

**奶很快就过来了,同来的还有小堂婶娘。她们帮着找了些稻草和布料铺在竹篮里,拿到后院去了。

没多久方杨氏和方刘氏也气喘吁吁地跑回来了。

虽然母猪还没开始生猪崽,可也大意不得,几个人都守在猪栏外面,两个老太太则直接进了猪栏,随时接生。

现在入了夏又不算太热,正是生产的好时候,可比大冬天甚至风雪飘飞的夜里要强多了,气温刚刚好。

小读书郎们放学了,一到家从兴奋的姐妹们那儿听说了生猪崽的事儿,立刻就要跑去后院看热闹,都被赶了回来。

这生猪崽也好比人生产呢,哪里是你们小姑娘和小孩子们随便看热闹的就是方子湛兄弟几个也不能去后院。

虽然每年母猪最少都要生一窝,多则几窝,对他们来说并不新鲜了,可过往的习惯,这仍然是家里一件大事。

因为生的猪崽多,就意味着一年里能养大养肥的猪多,养大一栏自己也吃不下,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猪往哪里去自然是有那镇上的屠夫来家里买了。

城里人养猪的人家不多,要吃肉当然是去屠案上论斤买了。

当然,农家人不可能三天两头去镇上买肉,都是家里杀只猪,邻里之间纷纷来买些,剩下的自己留着吃。

那些猪内脏啥的,则杀猪当天就做成菜了,请大家来吃个热闹,也就是传统的杀猪饭。不管有吃没吃,图的是个热闹,讲究的是个吉利。

自然,谁家猪崽多,就意味着这一年能赚得多。虽然如今老方家已经不差这两钱了,可还是习惯性重视着生猪崽的事情。

这是农家人的本份,和存款多少没关系。

很快,老爷子也赶回来了,满脸喜气地匆匆赶去了后院。厨房里,几兄弟都挤在这里,目光频频朝后门口望去。

姐妹们都在做包子、馒头,方小福检查了配菜之后,想了想又用顶锅炖了一个鸡汤。

她先用顶锅把水烧开,再让大哥去喊老爷子杀两只鸡来。如今她和方子湛都是几乎不直接和老爷子还有爹说话的。

反正就是能不说就不说,实在避不开也不扭捏,该说就说了。这种气氛其实是很别扭很沉闷的。不过大家如今已经习惯了,也不挣扎了。

当天边浓彩渐淡,一轮弯月出现时,后院里已经点了几支火把、猪栏里墙洞上则点了几盏油灯,将整个猪栏都照亮了。

但油灯并不是现代的日光灯,只会摇曳着温和昏黄的光芒,并不刺眼。母猪叫累了似乎又睡着了,大家只能守着,观察着它的状态。

厨房里挤了几拨人,连子淳和子旭也来凑热闹了。他们有的在灶湾里、有的在案桌前、有的在水缸边、有的在碗柜那里,都在讨论着一个话题。

方小福踮着石块站在灶前,挨个掀开蒸笼看包子和馒头的情况。

还是只放了三格蒸笼,等蒸熟后就喊大哥搬开上面两格,二哥也跑过来帮忙,她就让他用两块厚抹布将最底下熟了的那格搬出来,放在案桌上。

大哥将手中两格重新放在锅里,就要再添一格新的上去。方小福连忙拦住他,说饭差不多熟了,等饭熟盛起来,重新放水再好好蒸。

最先熟的是一笼包子,方小福让姐妹们用一只干净小篮装了,让后院里的人自己来拿。不一会儿,是小堂婶娘过来将一篮包子拿过去了。

第二格熟的是玉米面馒头,还是用小篮装了,不过没再往后院送,这会也吃不了那么多。小兄弟们都想吃包子,姐妹们便一人拿了一个馒头先吃起来。

第三格熟的时候,饭也差不多干水了,方小福拿筷子小心插了几下,盖上锅盖。第三格也是包子,兄弟们都分着吃了,给方小福留了一个。

大家吃完,方小福将饭全部盛起来装在端盆里,再加了半锅水,放了三格包子和一格馒头。等这一锅开始熟的时候,后院里动静大了许多。

母猪开始生出第一只小猪崽了,随着清脆的哼哼声,小猪崽被抱到了事先准备好的竹篮里,转移到旁边去了。

这时候方刘氏进厨房舀米汤,用一只浅口端盆装着又匆匆回后院去了。大家什么也没问,默默吃着包子。

等包子、馒头都蒸好了,将蒸笼格子直接搁在案桌上,方小福便开始洗锅炒饭。

饭是刚煮熟的热米饭,特别好炒。


状态提示:第464章 生猪崽--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