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明末英雄>85.第85章 东昌之战(四)

登上城头的核心弟子分成两队,一队二十余人分成密集的两排封锁住西南角处,一队依托城墙展开防御。两队分别以以每分钟二百支箭的投射密度封锁住了城内敌人和南墙初敌人的进攻通路。

而张海以及刘洪涛、李峰、张林、杨秋霞外加刘子云等八名高手得已全力展开向西城门方向的进攻。

在城墙上对敌群几乎每箭必中、中必杀伤的八名高手使得惊慌失措溃败中的敌人所谓的“精锐”拥挤成一团,近百人的残兵除了十余人侥幸逃脱外大部分在约莫四五十秒时间内还没有逃出弓箭及投石范围的时候就被大部杀伤在地。

刘子云等人见状正要加速前进冲向西门的城楼却被张海喝住。

“前面这一大段城墙都已经没有敌兵,不趁着个机会抢攻西门城楼等着什么?”刘子云有些疑惑的问。

“等等我们的人,前面可能有危险,我们步步为营的推进。”张海叮嘱道。

没过一分钟的时间二十来个少年战士先后在被控制的城墙背着登上了城头,那是从进行火力准备开始把事先装好的臼用掉后就再次填装臼铳的几百名城下的战士最送来的装好弹药并点燃着火绳的四百多支臼铳。并且城下负责运输的部分习弓新兵不断错落有秩的将城下几百名战士填装好的臼铳接连不断的派人利用绳索和竹框送上城头,同时拉上来的还有不少铁皮圆筒般的东西。

自从下山以来让刘子云等人惊讶的早已不止一件事,可这种严谨、巧妙、精确的攻城步骤和构思还是带来不小的震撼,不由的苦笑道:“我原本以为我着投石技能也算是一门出路,每想到苦练数年之功竟然能够被普通的军兵用这种方法就能简单的达到。若是邹县那里也有几千支臼铳,何苦会被围困在南边?”

看到那些弯起来足有近一人左右的长条铁皮弯成并用木板加固拼接起来的圆筒,刘子云有些奇怪的问:“准备这些东西是做什么用的?抵挡寻常弓箭盾牌就行,用不着如此大费周章吧?”

“有备而无患,或许再向前走几步你我也许就会知道为什么。”张海回道。

不出所料,当从西城南端攻上城头的张海以及跟上来的战士们逼近到距离西城楼大约百步左右距离的时候,从西门城楼侧面的窗口中冒出朵朵白烟,伴随着接连不断的砰砰声传了过来。如蝗虫般飞向天空中的黑点从空中落下,接连不断的砸在从登城处到西南角的城头上,溅起铅弹砸出来的碎石屑。

原来张家多次在作战中克敌至胜的“法宝”竟然被官兵那边的有心之人学去了,不过张海见此情况似乎并不十分忧虑。

其实此时就算是西洋在数学乃至很多方面仍处于启蒙阶段,基本的弹道原理要等一代人后的伽利略才提出来,而因为空气阻力的大致原理要到牛顿时代才提出来,军事上要言要到18世纪中后期才算比较完善和靠谱。

而精确到度的正弦和余弦角度表早在张海在张宅带领弟子们练武读书的年纪就制出来,又了解大致的重力加速常数和基本的弹道公式,还了解诸多现代圆头迫弹榴弹的经验性性能数据,再配以多年来众多的标准化火药的实测才有今日臼铳之威力。这些条件都是如今再为有心的敌人所根本无法掌握的,此时的孙化元何如宾等人拿外国人三磅炮的测试结果当做红夷炮的弹道测试,也不尽是因为不认真或缺乏精益的态度。

果不其然,那些城楼里的敌人虽是在城头似乎早有测算,臼铳的误差范围也超过纵向百米之远,对于最初登上城头的张海等数十名精干也短时间内也难以造成致命的威胁。

察觉到这一点之后那城头之上足有三层十几米高的西城楼上的敌人开始有人反应过来用威力不小的臼铳向外直射过来,打在了圆筒盾牌之上。

这种臼铳破铁甲的能力并不强,主要以不小的动量杀伤对手,若是遇到举着寻常盾牌并披甲的人。或许可以给对手带来严重的钝伤。可这近一人高的铁皮弯成的圆筒虽然有不少被砸的坑坑洼洼却抵挡住了来自西门城楼上的多数射来的重铅弹。

此时累计登上城头并逼近到距离西门城楼百步左右的五十多名优选出来的精干火器手借助着筒盾的掩护分成五排,不断利用从城墙下放送上来的添装好弹药的臼冲向城楼上的敌人展开轮翻开火。平均每个发射手约莫三秒左右的时间就能将一支二尺臼铳瞄准并发射,五十多人每秒十数发连一片的臼冲发射出的弹丸不断的砸在高不过十几米,侧面不过五六米的西门城楼上砸得瓦片横飞,但更多的弹丸或直射或抛射越过木窗,砸入楼内的地板与官兵中。或是从天花板上反弹下来落入人群之中。

远出并不算很靠下方地方射来的猛烈火力使西门城楼处射来的火力瞬间稀疏起来,不仅如此,赶到西门城楼北侧的西北角守备的三百名明军战兵在不断向外逃出的守军人流震慑之下也不再敢向内增援。

而正在这时,在五排臼铳手掩护下的张海张万勇等八九名高手已经持盾牌冒着凋落下来的铅弹同时携带长兵和投射兵器逼近西门城楼房檐之下,并准确的将一排排箭矢或弹石投射进窗口内,十几名携带了二百多支装药弹药臼铳的战士也跟随着抵达张海等人的身后联手向透过破损不堪的木窗向里面的敌人射击。

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内遭受一百几十人死伤的敌群再也承受不住密集集结起来的


状态提示:85.第85章 东昌之战(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