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明末英雄>205.第205章 空中兵器(三)

起初,热气球上的射击并不准确,有不少的箭支落入水中。

当时随着不断的试射调整,两个孩子对于掌握风偏和标尺也有了许多的经验。释放的火箭越来越准确,逐渐能在这样不太良好的气象环境下从有些摇晃的吊篮里把大部分火箭都射入百丈直线距离外方圆六七丈大小的漂靶之上。

当风力渐渐弱了一些的时候,热气球开始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上借助更大的势能开火。在三百米左右的高度上,从空中落下来的一两九钱箭支大约能有五六百焦尔的威力和这个时代的单兵弓弩所不可能具有的初速,可是因为箭支往往以很陡的角度落下来对漂靶上树立的披甲人靶的射击效果并不好。

“太高的地方落下来的箭支能量是打了,但是对于披甲的敌兵效果并不更好,或许只有在针对海军敌船的时候才可以尝试着从百丈左右的高度展开攻击。”

不过不论怎样说,进一步的空中火箭实验证实了由热气球携载,由女童负责发射的战术火箭是一种不逊色于炮兵、极具价值的火器。完全可以针对敌骑步集群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应有的效果。

“在这江南:合格的铁匠并不算多,而且要制造出合格的青铜炮需要花费我们大量的管理人手。而这热气球在制造精度上的要求没有炮厂那样大。而且其做为主要成本的油炉和丝绸拥有大量现成可以利用的劳动力。应该不会比当初我们在青州制造青铜炮的效率更低。如果我们拥有七十二个气球班,大概八百到一千名作战人员组成的一个总部直属气球营,那么一次作战就能把七八万支火箭从二百米的高空向敌群精确的覆盖发射出去,运用得当一次就能杀伤一万几千人击退敌一个战略集群。这还不谈此类空中兵器从心理上带给敌人的威慑。面队明军的战略集团,我们是有以不大的代价轻易取胜的把握的。可是如果面队以骑兵为主体战斗力也很可能更强,并且拥有和我们同样优秀弓手的后金集团,则必然要依靠足够的空中火力才有在一两年内抗衡对手的把握。”刘洪涛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兵器的实用价值。

“我们还可以常识着以马匹牵引热气球,以围追那些溃逃的敌人。几匹马负责牵引一套气球都可以。以往的时候我们的最大问题不是击退敌人,而是最大限度的保证胜利果实。”也有的弟子有些兴奋的说道。

为了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应有的测试和改进,张海也曾经在很早就想到过氢气球。空气在数十度的差距之下,密度也不过只有每立方米零点儿几千克的变化。还要负担包括炉具与燃料在内的额外负担,一千立方米左右热气球刚刚能够维持两个成年人负重的吊篮在短时间内的升空。

而如果换成氢气球,每立方米排除气球自重也至少可以提供接近一公斤重力的升力。一千立方米左右的氢气球则至少可以吊起一吨左右的重量,整体火力就有五六倍的提高。那样的话,在这时代可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万人敌了。

少量的氢气并不难制取,还在张宅的时候张海就带着弟子们用这时代所说的绿凡油---纯度不是很高的稀硫酸和旧铁器制取过。可是科学思维能力最为突出刘洪涛也想到了这一点。

对此张海却有着更多的了解:“我们当初用几十斤的绿凡油才最终试制出不到三尺方圆大小的氢气球。如果换做方圆三丈甚至方圆一丈五的气球,这后勤负担将有多大?”

“那些气体不需要加热,如果存储不便,可以长期牵引着行军。当然,这或许会丧失一些行军作战时的隐蔽性。”有的弟子说道。

不过刘洪涛还是很快就意识到问题的所在:“那种可以燃烧的气球安全性是最大的隐患,几丝火星就可以引爆,不知道相比热气球如何。”

接下来的一天里,在玄武湖兵器实验场,又进行了模拟对抗实验。二百米的空中确实可以有效的回避大部分的投射火力,可包括强弩或火炮在内的不少器具还是可以威胁到这样的高度的。能够威胁到这个距离上的强弩、火器虽然少,但对于有限的气球数量来说就并不算少了。做为对抗实验的热气球当然并没有让孩子们亲自上去,只是绑了两只并不算大的羊而已。

针对强弩的对抗训练没有必要选择专门的器材,张海自己就可以把一百二十克的重箭射到一百二三十丈高的垂直高度,甚至可以够到三百米高度有一定横向距离的位置上。

针对三百米距离二百米高度上的热气球,张海用试射了几次就找准了大致的规律,连续一壶三十余支重箭的大部分都射中了热气球的吊蓝。但是当气球的高度被拉下来一些让弟子们观察成果的时候却发现:在二百米的高度上箭支削弱了近三分之二的能量,再加上入射角度不可能垂直,仅有几支箭从缝隙透进吊舱给只给两只羊造成了微弱的轻伤。

“这种威胁只有成员稍稍披甲就可以解除了。”不少人都有了这样的结论。

随后,张海为了更进一步的测试这热气球在二百米左右的高度上对抗攻击的能力,由以点燃箭头或者把箭头烧的通红的火箭展开攻击。

连续几分钟内几十箭的射击之下,丝绸和油脂制成的热气球气囊在被戳了不少洞之后终于被渐渐的引燃起来。但是在早就有所准备的情况下依靠吊篮炉具内全开而旺盛的火苗热气支持之下。

拥有上千立方米容积的气球虽然渐渐的快速


状态提示:205.第205章 空中兵器(三)--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