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明末英雄>1171.第1171章 腹地决战(四)

在七八百米左右的距离上,线膛枪铳发射的弹丸还是对敌人的盾甲似乎没有一点儿反应,这让连续瞄准开火了三四次的张洋郁闷不已。在这个距离上,张洋虽然无法看清自己有没有命中目标,但是做为一名经历过多一战斗的近卫部队神射手成员,张海是知道当枪铳对敌军起作用的时候效果是如何的。

不过,高成、陈新等人操作的后膛抬炮却显然大显神威。因为曾经是西征首战获得过英勇勋章的战士。高成等人不但装备了队伍在撒马尔罕一带休整的时候新生产出来的后膛抬炮,抬炮上还安装了用于降温的特制水冷套筒。这样一来:连19世纪的黑火药后膛枪都因为枪管容易过热所难以发挥出来的射速优势被充分发挥出来。包括事先填装好弹药的首发,在有认真瞄准的情况下就一共向敌军的火力展开了六次开火,这个距离上精确射手发射的线膛抬炮基本都有效的命中到了敌军的队列之中。

三百余支后膛抬炮和近千支前装抬炮在短短一分钟的时间内就打出了五千多发弹丸,其中大概七八成左右都有效的没入了那看似坚固的敌阵之中。

中重野战炮在这个距离上的开火也准确起来,六百多门火炮在一分钟之内打出的三轮火力一共把两千余发炮弹中的至少一半打入到了敌群之中。

仅仅是这一分钟之内的远程火力袭击,猛烈的枪炮火力一下就犹如飓风一般的扫荡了整个波斯第二横队十来万人的打阵,很多躲避不计的骑兵也被打到了。短短的时间内就有近两万波斯军队伤亡。

这期间内波斯军队的重型火炮再次展开了一轮开火,开火仅有七八百门左右的重炮了,但是打出的重霰弹却明显比上一次多的多,基本都是重霰弹为主的火力。因为新军主力部队向前前进了不少距离,这轮猛烈的弹雨仅有三分之一左右覆盖到了中央集军队伍的,但即便如此也还是有上百人及二百多匹马在弹雨下伤亡。人员依靠优良的防护死亡率虽然不如上一次多,但马匹的损失累计起来却不小了。老营中开始有不少的马匹混乱起来并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看起来,敌人在不惜代价的展开火力了。我们必须继续前进以最快的速度击溃对手。接下来敌军很有可能不计误伤的进行覆盖性打击,用旗语告诉战士们不要惊慌!”张海下令道。

在新军主力部队中前进时展开的猛烈的火力打击之下,第三横队的敌军也在展开火力的野战炮兵与线膛胎炮手犀利的攻击面前不得不卧倒在地。第四横队的敌军明显提前撤出了不少的距离,距离新军主力部队的前锋依然在两里远的距离以外。

波斯大军的意图也开始比较明显了:那就是通过不惜寿命与代价的重炮火力颇使新军主力部队展开快速进攻。被彻底打倒的至少三个十万人横队大阵进入潜伏状态,当新军主力打算清剿这些前排横队的波斯人或者向第四个十万左右的横队大阵展开进攻时,这数十万波斯大军就有可能在骑兵的带动与督战下展开决死进攻和连绵不绝的攻势。

这样的组织和战术,是中亚东亚的那些古代传统军队很难运用起来的。那些军队面对像新军主力部队优势这么大的强敌,就算这数十万大军全是“经制之师”也一样会在最初的交锋中就在猛烈的火力下崩溃。也只有在接近近代军队的颠峰时期萨法维王朝遇到异教兼异种、且对己民族毫不宽容的入侵时,才勉强的能够做出这样的安排。

至于张海乃至不少新军主力部队虽然曾经低估了这些“动员部队”,但也一直按照“料敌从宽”的原则做了充足的准备,所以张海对于可能面临的“近战冲击”,并不像以前那样那样忧虑。这同此时的新军主力部队第一次在大规模作战中有了足够的兵力有关。

隆隆的爆炸声忽然从远方传来,远比隐隐的炮声响亮的多。那是在最近一轮的开炮中,因为过多的装药装弹,至少有十门波斯的重炮发生了炸膛,近失的弹丸给自己人带来了不少的伤亡损失,也有很多飞向了远方。

安装双份标准装药装弹的七百余门波斯重炮打出了十五万发重霰弹,在重新调整之后展开了射击。至少有一半左右的重霰弹落在了新军主力部队的大阵中。

新军主力部队的兵力在比较密集的时候也比传统的东方散阵大十倍,平均起来每名士兵的散布约百平米上下,可即便如此这十几万枚重霰弹中的一半也一次杀伤了二三百名官兵并打倒了数百匹骡马。唯一值得的庆幸的是相比实心弹,这些重霰弹对于防护精良的人们的致死率也就比弓箭稍高一些罢了。

在敌人的弹雨过后,第一暂编师各营的队属轻炮队和曲射火力部队迅速展开了似乎很长时间都没有动用过的火力。一百四十门轻炮在短短的一分钟之内就向最近的第一横队展开了数次开火,每次都把三四万枚上下的六两重弹发射出去。这些火炮虽然比波斯人的火炮轻的多,却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射程的抛射。并且在娴熟的炮术控制之下,把大部分弹丸都打在对手远比新军主力部队更为密集的阵列之中。

如雨的弹丸飞溅起连成一片扬尘的同时,至少杀伤七八千名正在地上卧倒回避火力的第一横队波斯人。

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第一横队的波斯人面对猛烈的炮火及逼近的新军的主力部队终于发生了最终的动摇。

从少数人开始,整个横队二十多个方阵的


状态提示:1171.第1171章 腹地决战(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