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青春校园>神话传说>【文昌帝君和他的随童 天聋地哑】

【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的来历: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一说在北斗魁前,一说在北斗之左。六星各有星名,称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等。文昌封为帝君,并且又称梓潼帝君,当是元仁宗时之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梓潼神与文昌神合为一神。《明史》的《礼志》称,“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张亚子即蜀人张育,东晋宁康二年(374年)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时战死。后人为纪念张育,即于梓潼郡七曲山建祠,尊奉其为雷泽龙王。后张育祠与同山之梓潼神亚子祠合称,张育即传称张亚子。唐玄宗入蜀时,途经七曲山,有感于张亚子英烈,遂追封其为左丞相,并重加祭祀。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宋朝帝王多有敕封,如宋真宗封亚子为英显武烈王,宋光宗时封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宋理宗时封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于是梓潼神张亚子遂被称为文昌帝君。

忠主孝亲:文昌帝君除有抗击战死、忠主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梦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成书于宋元时的《文昌帝君阴骘文》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间之乡举里选,大比制科,服色禄秩,封赠奏予,乃至二府进退等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

文昌帝君的两位随童天聋地哑

在一些文昌祠中,在主神文昌帝君的两侧,常塑两位童子塑。这两位侍童,即俗称"天聋"、"地哑"。在许多文昌帝君的画像中,也常出现这两位童子。探溯本源,天聋、地哑实即原始社会农耕民族信仰中的最大神圣天父、地母。地母比天父早出。大地负载万物,生育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繁衍的根本。因此远古先民特别崇拜大地。受农耕初期母系氏族社会的影响,人们便取大地生育万物,为万物之母之含义,称这位由大地崇拜而产生的神灵为"地母"。天父是父系社会出现后产生的男性苍天大神。古人以天为阳,以地为阴,认为阴阳相配才能化生万物

。所以古代神话称,天父与地母结为配偶,天覆于地,向地下雨,致使地母受孕而滋生万物。

《地母经》云:

地母本是无忌土。包养先天与后天。

夫君本是玄童子,他聋我哑配成双。

神与气合化天地,气与神合产贤人。

真气为母母是气,真神为子子是神。

阴阳会合真造化,造化天地产贤君。

虽然不会人言语,三九二八时时行。

子母不离怀胎孕,身怀有孕十年整。

十年胎足卦爻定,胎满产出六贤君。

天皇地皇人皇氏,伏羲轩辕与神农。

《礼记》中云:"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天地运分昼夜,剖断四季,覆载万物,抚养万物,功劳勋卓,无与伦比。人们信仰天父、地母就是尊其伟大、酬其功劳。但对于人们的尊奉,天地却既聋又哑,默然无声,从不居功自傲,夸其伟大。地母也自称"他(天父),聋我哑",所以,人们又称天父、地母为天聋、地哑。地母圣诞是十月十八日,过去道士多于此日念诵《地母经》,祈祷年丰岁稔,人民康宁。天父、地母被当作文昌帝君的随童后,其职能形象均已改变。如今偶或有道士在地母圣诞为地母念诵《地母经》,但谁也不记得在这一天去文昌阁为地哑庆祝圣诞。因为在信仰者看来,地母与地哑已经是两位迥然不同的神圣。


状态提示:【文昌帝君和他的随童 天聋地哑】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