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定秦曲>第四十九章 简论“秦朝穿越指南”(下)

在《秦朝穿越指南》当中,有着很多在现代人都不太清楚的民生记载。

而这些记载很是有意思的:

比如说秦帝国并没有纸张,但是并不妨碍秦帝国的人对文字的记载甚至是生活情况。

秦朝还没明纸张,当时主要书写材料是竹木片,写之前先要用小刻刀削好,写错字也可以用它把错字削去,正因为刻刀的重要性不亚于笔,所以文职吏员素有“刀笔吏”之称。

如果是写很多文字,就把这些竹简木牍的上下两头打上小孔,再用“韦”穿起来,这就是书籍的最早形态。成语“韦编三绝”就是说孔子看书很勤奋,把竹简翻得连“韦”都断了好多次。

竹木所占体积比较大,所以一卷书其实没多少字,有人统计,《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一枚竹简,通常只有3o字左右。以此推断,号称“学富五车”的名家大师惠子,藏书的总字数也算不上惊人。

而竹简雕刻则是一种甲骨文的记录方式的“延续”。

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

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

简、牍是我国古代文化文字记载于竹、木片上的书写材料,流行于东周至魏晋时期。

在一九九六年十月,长沙走马楼出土三国孙吴纪年简牍十余万枚,其数量过了全国各地已出土简牍之总和,其内容涉及吴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赋税、户籍、司法、职官等方面,为相对贫乏的三国史料作了全面精确的补充。

这说明了蔡侯纸在当其时不算是完全普及。而很有可能是因为蔡侯纸的保存更难于竹简,竹简在魏晋时期依旧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字载体。

有些竹简的最后归宿是——当厕纸。那时没有纸,当时人们用的是小竹片“厕筹”,于是有些不用的竹简就肩负起这一任务。它们出土后又成为文物,天知道考古工作者面对这些两千年前的厕纸,究竟是什么心情。

……

而秦国高层在商鞅变法之后,对于反腐是相对较为重视的。

但是在“秦朝穿越指南”当中也说明了当时的官员在有效的监督下,事实上并不算太好过。

内容认为,穿越者多年媳妇熬成婆。不知写了多少份公文后,你终于被提拔为一个不大不小的官。

别以为自己就此端上了铁饭碗,在秦朝为官绝不轻松,朝廷奉行“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法家学说,管理官吏甚至比管理民众还要严格。

秦朝规定,你选拔推荐的官员如果日后工作出了问题,不仅他本人要被处理,你也要被连坐。秦昭王时期,丞相范雎保举自己的两位恩人郑安平、王稽为官,结果两人一个降赵,一个与敌国私通,事情败露后,范雎按律要被灭三族,最后还是秦昭王亲自赦免才逃过一劫。

此外,秦朝还有一种严厉的撤职叫“废”,被“废”者不得再被提拔,仕途会就此完结。

拖延症和懒癌也是在秦朝为官的大忌,商鞅执政时就要求“无宿治”——任何今天能处理的政务都不能拖到明天,这不仅使官府有了极高的行政效率,还使徇私者根本没有腐败的空间。

为严防司法腐败,秦朝还有“不直”、“纵囚”罪专门等待着审判者,故意轻罪重判、重罪轻判都属“不直”,把有罪的犯人以无罪释放则属“纵囚”,等待你的不仅是丢官罢爵,还有流放,秦始皇时期就曾配大批“断狱不直”的官吏去修长城。

除去以上这些,官吏们日常还要受到内史或监御史的监督,每年正月还要接受考核“课”,评上“最”等级的为优,你可以得到提拔;评上“殿”的为劣,要接受处罚。

最后,与许多人以为的那样不同,“虎狼之国”也绝非道德的荒原,秦朝官吏的公务员守则——《为吏之道》,就堪称当时的“八荣八耻”: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

正是这样的管理体制,使秦朝有着历史上罕见的高效而廉洁的官僚体系,这也被曾来秦国进行学术交流的荀子夸奖为:“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

……

而在秦国或者是秦帝国当官员,并不需要太过担心被无缘无故杀死。

而秦朝穿越指南当中也有这方面的描述:

皇帝的确掌握着自己所有臣民的生杀大权,只是得加个前提:当你犯罪的时候。

正常情况下,身为高官的你即便真有罪,至少也要先经过审判,这一点甚至在胡作非为的秦二世时期也没有改变。

看看李斯丞相的不幸遭遇:当时他被赵高诬陷谋反、投入监狱,负责审讯的赵高通过无数次刑讯逼供才获得了他认


状态提示:第四十九章 简论“秦朝穿越指南”(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