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3年,正处于衰落之中的的奥斯曼帝国与奥地利帝国有战端,无暇东顾,克里米亚汗国于是被归并于沙俄领内。最后一位汗被送至罗德岛遭突厥人斩首。
……
而第二次俄土战争前期,俄国就对克里米亚汗国发动了两次的远征,双方以及土耳其的援军在这一个时间多次发生战斗,但是也许是由于俄国的战略目标是夺取亚速夫,在两次远征失败之后,俄国放弃了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再一次攻击。
但是在不久之后,第三次俄土战争再次在克里米亚汗国的领土上首先爆发:
而有一种观点认为,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俄土战争的起因是:围绕东方问题的国际矛盾尖锐化;土耳其企图对乌克兰和黑海沿岸国进行报复,俄国依靠受奴役、信奉基督教的各族人民日益蓬勃开展的反对兴起于亚洲大陆西部、后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的奥斯曼帝国民族独立运动的支持,力图在巴尔干半岛和高加索巩固自己的势力。
1775年底,奥斯曼帝国内外形势迅速恶化。小亚细亚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大饥荒,财政濒临崩溃,列强干涉的阴影笼罩全国。在这种形势下,国内政治斗争炽热化。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爆发了起义,并很快波及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这两个土耳其的藩属国。土耳其对起义者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却未能控制巴尔干西北部局势的变化,它在巴尔干的统治开始动摇起来。
面对这种局势,欧洲列强中的俄、奥、英三国表示了自己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俄罗斯认为需要寻找一个机会重新回到巴尔干,恢复原有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想通过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由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打通它谋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对土耳其局势的恶化幸灾乐祸,并积极地加以介入。
沙皇政府打着“拯救土耳其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先是通过外交途径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它所提出的集体保护斯拉夫人的建议遭到了受奥匈帝国支持的英国的反对。随后又倡议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实行自治,亦遭土耳其的拒绝。
在第三次俄土战争中,出现了大兵团,部队装备了有膛线的炮,并利用了铁路和战地电报通讯,因此,武装斗争的规模扩大了,其特点也有所变化。参加这次战争的有100余万人。两个战区的战斗行动均在宽大正面和大纵深展开,彼此紧密着,其特点是紧张激烈,持续时间长。19世纪初历次战争中产生的战役诸要素在这次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部队指挥上,司令部的作用增大了。
战术方面,俄土战争显示了炮火力以及各兵种协同行动对夺取战役胜利的重要性。向新的战斗队形——散兵线转化的必要性,以及使部队学会利用地形的必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这次战争的经验还表明,必须用射程更远的火炮和能够发射重磅爆破弹的曲射火炮以及各种工程器材装备部队,并训练部队掌握野战工程学。战区的特点促使产生了克服水障碍和翻越山脉,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组织指挥部队的新方法。
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后,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逃入奥斯曼帝国境内。1710年俄土战争爆发。1711年,彼得一世亲征普鲁特河,陷入土耳其和鞑靼军队的重围。最终以俄国的失败告终。俄国被迫放弃亚速,拆毁亚速海沿岸的工事。根据1711年7月俄土《普鲁特和约》,亚速夫重归土耳其。
……
而也许是因为吸取了第三次俄土战争当中,俄国自身两线作战的困局,在第四次俄土战争之前,俄国与当其时同样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有着深刻仇怨的波斯签订和平条约,争取双方之间的和平局面。
而第四次俄土战争的爆发,起因于俄罗斯帝国与土耳其之间在1733年—1735年波兰王位继承战争后不断激化的矛盾以及克里米亚鞑靼人对俄国国土无休止的袭击。这场战争同时展现了俄罗斯帝国持续向黑海地区扩张的决心。
1735年,俄罗斯、奥地利联合入侵奥斯曼帝国。旨在结束奥斯曼帝国和克里木汗国对俄国的侵略,合并十三世纪初期被蒙古人侵占的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取得黑海出海口。这是俄罗斯帝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1736年,俄国的指挥官们期望能夺取亚速和克里米亚半岛。
5月20日,由陆军元帅伯克哈德克?里斯托夫?冯?马尼克率领的第聂伯河军团六万两千人迅速攻占了彼列科普,1736年5月31日,第聂伯河集团军攻占彼列科普,然后又占领克里木汗国首都巴赫切萨拉伊,并将其焚毁。但由于瘟疫流行,粮食和饮用水不足,俄军被迫撤回乌克兰。俄军顿河集团军,在顿河区舰队的支援下,于6月30日攻占亚速。。并在6月17日占领克里米亚汗国首都巴赫切萨拉伊。但是,由于缺乏补给以及流行病的爆发,使得马尼克不得不率军撤回乌克兰。6月19日,由彼得?拉西指挥的俄国顿河军团在海军中将彼得?布烈达指挥的同区舰队支援下俄军攻占了亚速要塞。1737年7月,马尼克的军队占领奥恰科夫,顿河集团军在同区舰队的协助下强渡锡瓦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