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定秦曲>第一二七章

云中城内的水井大部分都是最为常见的竖井,而一些新挖掘的水井,则是在这个时期都算是比较罕见的坎儿井。

这一个事情主要是由于水井挖掘的地区是否有房屋之类的设施作为主要的挖掘前提。

竖井之所以流行,这同样是以周围的建筑格局为前提所进行的水井挖掘方式所导致的。

而且在另外一个方面而言,竖井的存在主要也是受到地形影响的。

一般而言,平原地区或者是海拔较低的山岭,竖井比较常见。而在海拔较高或者是有着一些坚硬岩层存在的地区,斜井则是较为常见。

当然两者并不一定的,因为这个情况主要还是需要看当地亦或者是挖掘水井的地区更适合使用哪种挖掘方式进行挖掘。

坎儿井的出现则是比较特殊,一般而言,使用坎儿井挖掘方式的地区,主要是有着一定范围可以进行引水地区。

但是若是一个地区已经有了成型的规模建筑,比如说市集甚至是城镇,则是很少会出现坎儿井,因为这一个地区并不适合进行大量的地底挖掘工作。

只不过情况也有例外的,那就是若是在一个地区有了一个较为大型的蓄水池,那么在附近修筑相应的水渠体系发展出坎儿井,也是一个正常现象。

……

说起水井,就不得不说一个与水井,或者是说与人类使用地下水有着相当密切关系的物品,那就是辘轳。

辘轳是一种提取井水的起重装置。井上竖立井架,上装可用手柄摇转的轴,轴上绕绳索,绳索一端系水桶。摇转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辘轳也是从杠杆演变来的汲水工具。据《物原》记载:“史佚始作辘轳“。史佚是周代初期的史官。早在公元前一千一百多年前汉族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辘轳。到春秋时期,辘轳就已经流行。

后世的一种观点认为,辘轳的制造和应用,在古代是和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的,它广泛地应用在农业灌溉上。辘轳的应用在我国时间较长,虽经改进,但大体保持了原形,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设计了结构很合理的辘轳。

而另外一种观点认为,辘轳是古代汉族民间的起重机械,是绞车的一种类型。常用于从井中汲水的称为井辘轳。辘轳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用于从竖井中提升铜矿石。

1974年在湖北铜绿山春秋战国古铜矿遗址发掘中发现木制辘轳轴两根,其中一根全长2500毫米,直径260毫米,经判定为用于提升铜矿石的起重辘轳的残件。

起重辘轳的早期记载见于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书中记述了三国魏明帝在建筑凌霄观时,误将尚未题字的匾先钉在高处,“乃笼盛韦诞,辘轳长縆引上”,使他能在离地25丈的匾上写字。

而绞车一词,最早见于《晋书》,石季龙在东晋永和三年(347)发掘赵简子墓时挖及泉水,“作绞车以皮囊汲之”。北宋曾公亮著《武经总要》载绞车图,并说“绞车,合大木为床,……力可挽二千斤”。

井辘轳应用的较早记载见于南唐李璟《应天长》词:“柳堤芳草径,梦断辘轳金井。”元代王桢著《农书》(成书于1313年)和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成书于1634年)都有井辘轳图。

《农书》还记述了一种复式辘轳:绕在轴筒上的绳子两端各系一个容器,“顺逆交转,所悬之器虚者下,盈者上,更相上下,次第不辍,见功甚速。”这就省去空容器的行程时间;同时,空容器的重量也起一定的平衡作用。

而到底是有作为水井使用的辘轳出现在先,还是有作为绞盘的器械在先,这一点暂时没有实物进行论证。

但是有一个事情可以说很有意思的,那就是后世的绞车以及绞盘,更像是一个辘轳的运作原理:

绞车,用卷筒缠绕钢丝绳或链条提升或牵引重物的轻小型起重设备,又称卷扬机。绞车是可单独使用,也可作起重、筑路和矿井提升等机械中的组成部件,因操作简单、绕绳量大、移置方便而广泛应用。主要运用于建筑、水利工程、林业、矿山、码头等的物料升降或平拖。

绞车主要用途:一是作为提升设备,用于矿井提升、凿井提升及悬吊凿井设备设施,即沿井筒提升矿石、废石、升降人员、下放材料、工具和设备等;二是作为运搬设备,用于井下调度运输矿石,采场耙矿或充填、撤除立柱等。

绞盘是具有垂直安装的绞缆筒,在动力驱动下能卷绕但不储存绳索的机械,也指转动轴线与甲板垂直的绞车,是车辆、船只的自我保护及牵引装置,可在雪地、沼泽、沙漠、海滩、泥泞山路等恶劣环境中进行自救和施救,并可在其它条件下,进行清障、拖拉物品、安装设施等作业,是军警、石油、水文、环保、林业、交通、公安、边防、消防及其它户外运动不可缺少的安全装置。

绞盘主要用于越野汽车、农用汽车、atv全地形车、游艇、消防救援车、道路清障车以及其它专用汽车、特种车辆。

后世的绞盘的工作原理是:汽车绞盘从汽车来的电力首先带动马达,而后马达带动鼓轮转动,鼓轮又带动主动轴,主动轴再带动行星齿轮,进而产生强大的扭力。随后,扭力被传回到鼓轮,鼓轮便带动绞盘。马达和减速器之间有一个离合器,能通过一个把手来开关。制动单元在鼓轮内,当绞索绷紧时,鼓轮就自动锁住。

在实际


状态提示:第一二七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