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定秦曲>第572章 大朝会(28)

秦敏修筑的这个坞堡,其所需费用并不在少数,但是在张嘉师知道秦敏居然私自组建起一支私人武装力量的时候,反而没有太大的反应。

对于张嘉师而言,秦敏在这个时候的权利已经被张嘉师进行的相应人员安排所架空。其麾下原本所指挥的辽宁郡楼船士部队,也早已经被李勉将其心腹一一清除。可以说,秦敏虽然还算是楼船士部队的将军,但是其真正所能够指挥的兵力,早已经被李勉所接管。

当然,仅凭是李勉一个人,自然是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这一点,而苏角以及杜聪两人在这方面的协助可以说是有着相当大的功劳。

而苏角以及杜聪对于秦敏居然私自修筑了一个坞堡,其内心可以说是相当震惊的,毕竟这样的做法若是放在始皇帝时期,可以说早就会招致大军征讨,因为这样的做法已经算是形同谋逆。

……

坞堡,在张嘉师所知道的情况当中,应该不会出现在眼下这个时候,因为最早的坞堡是新朝末年的乱世的一种民间豪强用以自保的建筑,大约形成王莽天凤年间,当时北方大饥,社会动荡不安。富豪之家为求自保,纷纷构筑坞堡营壁。

东汉建立后,汉光武帝曾下令摧毁坞堡,但禁之不能绝,由于西北边民常苦于羌患,百姓又自动组织自卫武力。黄巾之乱后,坞堡驻有大批的部曲和家兵,成为故吏、宾客的避风港。

坞堡是一种防卫性建筑,也称坞壁。汉代豪强聚族而居,故此类建筑之外观颇似城堡。四周常环以深沟高墻,内部房屋毗联,四隅与中央另建塔台高楼,其形象可见于河北安平逯家庄汉墓的壁画及陶质明器,如出自广州麻鹰岗、甘肃武威雷台及河南睢阳东庄东汉墓的陶质明器。大型的坞堡相当村落,较小的一如宅院。有的旁侧另附田圃、池塘。堡门一般辟于南墻正中,入口有庭院,院中建主要厅堂及楼屋。另有厨房、厕所、猪圈等辅助建筑,且多置于北面。****常位于东墻的北端。

史家陈寅恪在《桃花源记旁证》一中认为:“西晋末年戎狄盗贼并起,当时中原避难之人民……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屯聚堡坞,据险自守,以避戎狄寇盗之难”

从这方面的考究认为,乱世时期则是坞堡大行其道的时候。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毕竟盛世或者是和平时期,修筑坞堡囤积物资以及人员,不管在哪一方面而言,都很大程度上会让当其时的统治者有其他想法而加以禁止甚至是冠以意图谋逆的罪名作为清理坞堡的主要理由。

坞堡在中国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相当久远,其最为著名的代表可以算得上有两种,前面一种则是以眉坞为主体格局的城乡式坞堡,后一种家土楼这种民用居多的坞堡格局。

在历史记载中,郿坞这座号称“三国第一堡垒”的城堡,建于董卓叛乱、挟持天子之后。当时,一代权臣杀太后、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献帝),官居太尉,被封为郿侯,长安往西今天的眉县成为其采邑。随后,公元190年,袁绍、孙权声讨董卓,董卓一把火烧尽洛阳城,迁都长安,并在自己的采邑修筑了堪与长安城比肩的郿坞。

《后汉书?董卓传》:东汉初平三年,董卓筑坞于郿,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后卓败,坞毁(故址在今陕西省眉县东北)。

拒这座坚固城堡有“三国第一堡垒”之称,却并没有成为董卓的最终庇护所。据史料记载,仅两年后的初平三年(192年)4月23日,王允、吕布等设计斩杀董卓,并派皇甫嵩率兵赴郿坞,灭掉董氏三族,运走坞中所藏金银珍宝等物。

与三国演义的编纂情况不同,眉坞并没有在董卓死后就被拆毁,而是在北魏时期才毁于战火当中。

而客家土楼则是客家人的一种不断南迁所演变出来的一种住所演变方式。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客家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楼土楼。

建造土楼,就地取材,用当地的粘沙土混合夯筑,墙中每10c厚层布满竹板式木条作墙盘,起到相互拿力的作用,施工方便,造价便宜。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


状态提示:第572章 大朝会(28)--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