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说以渉间为首的张嘉师麾下文武打算用张良建议,并且进行过相应补充的“四面楚歌”计策坑被他们团团围困住的楚军残部主力一把。但是么,有些事情还不是想要说做就做的。
最起码,张良认为这样的事情,自然得好好跟被他召集并且运输过来的楚地黔首好好交流一番。
……
在渉间召开了那个相对比较简短的军事会议的第二天早上,张良找来了这将近一万人的楚地黔首的相应管理者,比如说三老,亭长什么的人进行会谈。
在等待着这些人员到来的同时,张良不禁想起了当初张嘉师跟他的一次对话,那是在张良在刘邦战败身死之后一段时间,张嘉师将他释放出去,然后在张嘉师管治的土地内游历一段时日之后,双方在双玥邑的张嘉师家中进行的一次见面。
而这一次见面,主要是张良自己找上门的。
张嘉师对于他的到来,可以说比较惊讶,也许在张嘉师的心中,他的到来出乎对方的预料吧。
张良在张嘉师的管治区域当中,感受到的是一股不同以往的环境。很多地区在张嘉师的法令治理之下,焕发出一种朝气。这一种气息让张良的内心也有所改变。
他在这之前也不是不知道张嘉师的内政体系比起他们这些叛逆治理下的土地要好得多,因为他不认为很多关于张嘉师治理国家的良好赞誉,是张嘉师故意散布出来的消息。
他不是没有想过劝谏刘邦实施类似于秦国地区的法令,但是在思考了一段时间之后,张良最后还是将自己的想法吞回肚子里面。因为张良自己都很清楚一点,那就是刘邦不同于张嘉师,有些事情张嘉师可以徐徐图之,甚至是可以说肆无忌惮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是刘邦就算是有类似于张嘉师的魄力,恐怕都不会在自己利益受损的前提下,做出这种对于很多人而言,触动着他们自身根本利益的选择。
刘邦是一个分封制度的受益者,跟随在他麾下或者是聚集靠拢在刘邦身边的人员,很多人也是这种体制之下的受益者。
而张嘉师的所作所为,表明了他是一个非常坚定,但是也不会完全照搬的郡县制拥护者。
在张嘉师的治理之下,张嘉师所执掌的大秦帝国,郡县制度继续实行,但是张嘉师重农不轻商的事实,让很多人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而且这种方式让张嘉师治下的领地,能够得到更多的税收以及让很多行业都能够得到自己的发展基础。
但是刘邦无法过于重视商业发展之余,因为迫于来自大秦帝国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只能够为了在短时间内强化自身的实力,而做出很多饮鸩止渴的事情。
这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对黔首阶层进行横征暴敛以及穷兵黩武。
这两个方面的所作所为,确实是让刘邦麾下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膨胀式的发展,但是么,这么一来的下场,刘邦既然是失去了他管治区域的民心之余,甚至是失去了那些被武装起来的平民的忠诚。
在张嘉师第二次东征的一连串针对刘邦的作战当中,刘邦输得不冤,而张良自己也知道,就算是刘邦的兵力再多又如何?在那种环境下,真正打算为刘邦卖命,拼死抵挡秦军攻击的人,可没有几个。
刘邦死在了乌江边上,可以说更多的是对方的咎由自取,而他被俘虏了,何尝不是这样呢?
所以,在被张嘉师释放了之后,张良并没有投靠齐国或者是楚国,再次跟大秦帝国对抗,而是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游历张嘉师治下的很多区域。
从双玥邑到蓟县,张良不由得不相信张嘉师的治理方式,固然是有些让他难以接受,但是不得不说,张嘉师的政令,在融合了一些“仁”,同时去除了原来的《秦律》当中的相对残暴的刑罚之后,确实是有着一种让很多人更容易接受的基础。
而在蓟县这个曾经被韩广屠灭的城邑当中,张良见识到的是一种生机而不是将近破灭边缘的绝望。
张良理解到,在张嘉师驱逐了韩广,并且参与巨鹿之战后撤回蓟县一带休整的时候,曾经从商郡以及当时的辽东郡调动了三万人前往蓟县,用来填补这个曾经被几乎屠灭殆尽的城邑的人口缺口。
而这一点,事实上也是张嘉师在内的辽东军人员的一种巧妙安排。
若是没有这三万人以及在蓟县存活下来的不到一万五千人,恐怕在这几年时间,一直屯兵驻守蓟县一带的桓硫,处境会更加不堪。
固然,桓硫在这几年时间也没有遭受到大规模的战斗侵扰,因为无论是当其时的臧荼或者是韩广,都知道单凭他们单独一股势力进攻蓟县,恐怕都会在蓟县南面的广阳郡南部的壁垒群以及一道长城面前,折戟沉沙,大败而归。
而若是没有这些人口基础,桓硫光是后勤压力,就相当大,因为蓟县周围也算是当其时的燕国故地的产粮区,若是没有相应的人口进行耕作,恐怕仅仅是凭借当时辽东郡以及商郡一带的粮秣供应,必然会拖延张嘉师进入关中的作战进度。
可以说,也就是因为如此,张嘉师在很多地区采取守势,而主攻关中,并且随后先后击败刘邦以及项羽两支楚军主力,可以说固然是有着相当一部分的运气,但是更多的,这是张嘉师的一种稳妥无比的战略布局安排。
而张嘉师的法令体系,则是更多的让这些地区越发的稳固的另外一个助力。
可以说,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