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
《史记?甘茂列传》:“甘茂起下蔡闾阎。”秦王政的谋臣姚贾为“梁监门之子”。
政治活跃一时的史举,是“蔡之监门也”。
从春秋后期,特别是孔子之后,私人办学之风大盛,数以十计、百计甚至千的生徒,都是士的后备军或即是士。以说的是士。武士主要是从战场培养出来的。
士是与下的交会处。下的对流量越大,士的队伍越大。战国时期,下的对流量较大,因此士的队伍发展迅速。另外,士的发展与官僚队伍的发展成正。士是官僚的候补者,官僚队伍的扩大,势必引起士队伍的扩大。战国时期是官僚制度普遍推行时期,它是推动士队伍发展的一个强大动力。
……
日本的武士,是一种主要是混合了唐朝化的日本历史名词。
武士,10—19世纪在日本的一个社会阶级,一般指通晓武艺、以战斗为职业的军人,除了受到汉语语系影响的少数国家以外,绝大多数种语言以日语的“侍”。武士的精神被称为“武士道”。
武士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有人认为这一准则代表的不只是理想,武士的忠诚、勇猛是建立在他所效忠的领主能对武士所作出的贡献给予奖赏的主从制度。
武士的雏形是在日本平安时代律令体制下产生的武官,最初是日本恒武天皇为了巩固政权而设立的。在平安时代以前,除了奴隶,所有的的壮丁都有责任和义务成为被天皇募兵的对象。然而这些士兵必须自己补给和养活自己,很多人因此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选择在当地定居。人们可以通过交重税来免除兵役,这种主要由农民组成的士兵在日本统称为防人。由于防人士兵的不正规性,而且又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在平安时代初期被恒武天皇所废止。这种形式的士兵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武士。
平安时代早期(8世纪末—9世纪初),恒武天皇想要在北本州岛巩固和扩张自己的统治范围。天皇所派遣的针对本州北部土著的讨伐军缺乏士气和纪律,很难在战场取胜。于是恒武天皇开始向地方豪族求助,提出将授予征夷大将军的称号给任何替代自己讨伐北本州的地方势力。这些弓马娴熟的地方豪族很快成为了天皇用来剿灭反抗力量的工具。
9世纪期开始,一些地方领主开始建立保卫自己的私人武装,并利用其扩张势力。这种武装逐渐成熟为一种制度化的专业军事组织,其基础是宗族和主从关系。到了十世纪,朝廷无力镇压地方势力的叛乱,不得不借助各地武士的力量,武士更进一步得到了央的承认,成为日本的特权统治阶级。
12世纪末,武士首领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创立镰仓幕府,统帅天下军政,标志着武士时代的来临。尔后的军事领袖多半袭用“征夷大将军”之官位,实施统治。由1192年开始,大部分幕府势力握有日本实际政权,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幕府交出政权给天皇为止。
日本武士理论必须是武双全的人,除了要擅长剑道、马术、射箭等武艺,也须读书、习汉、练书法、做章;尤其兵法、韬略更是所须精通。品行、操守、勇气也都是被评鉴的范围,武士的道德被称为武士道。武士小学年纪需现场参观死刑的执行,甚至战场作战,日本战国时代,失去君主的武士会变成浪人。
直到明治维新,武士都是统治日本社会的支配力量,而他们从体制、职能看,更类似西方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与一般的亚洲国家存在差异。
这种情况在明治维新后改变,1871年是最重要的一年,6月,平民被准许骑马,9月,武士被允许“散发”、“废刀”,10月,准许武士和平民通婚。当时据统计(1872年),日本有士族425872人,加家属合计1941286人。
他们每年领取的俸禄消耗了日本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治政府采取了渐进的手段,以发行债券或赎买等方式逐渐取消俸禄,消灭了武士阶级。一部分高级武士在这一过程获得爵位,成为仅次于皇族的华族,但随着二战的战败,日本被迫接受民主改革,华族阶层也成为了历史。
……
士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国家的骨干力量之一,一个国家若是有着很多的追求实际的士的存在,那么对于这个国家而言,是一个坚力量所在。
但是反过来而言,若是士这个阶层变得浮夸,不切实际,那么对于这个国家而言,是一个非常巨大的灾难。
其,作为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人物,西晋时期的王衍可以说是其的负面例子佼佼者。
王衍才华横溢,容貌俊雅,聪明敏锐有如神人,常把自己作子贡,再加他的声誉名气很大,为世人所倾慕。他精通擅长玄理,专门谈论《老子》、《庄子》。
在当时,无论朝廷高官,还是在野人士,都很仰慕他,称他为“一世龙门”。王衍接连担任显要职务,很多年轻求仕的人,没有不仿效他的。凡被朝廷进用的官员,都认为他应该做士族的首领。但他崇尚浮华放诞,又被许多人赞同,因此成为了世间风气。
王衍后来历任北军侯、领军、尚书令。他的女儿是愍怀太子司马遹的妃子,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