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玄幻奇幻>定秦曲>第九十五章

第九十五章

在张嘉师执掌帝国权柄,一直到现在,其税收方面的收入因为人口锐减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

固然,不少农业生产区的恢复生产,在粮食方面的供应变得相对而言较充足,但是仅仅是用官府的财政或者是张嘉师倒贴不少的私人商业收入来购买农民的粮食,再加原本应该的税收,秦帝国的财政压力事实并没有相当明显的改善。

张嘉师面对这个问题事实很是苦恼,因为这一个问题严格来说也会演变成一个恶性循环。虽然说张嘉师依靠盐业为主的商业销售利润,可以说是成为了大秦帝国眼下的财政收入支柱,张嘉师自身对此虽说无奈,只不过也很清楚明白到事急从权这个道理。

但是一旦张嘉师或者是大秦帝国失去了较为稳定的商业体系的支撑,那么对于秦帝国而言,所面对的局面甚至是有可能起刘邦称帝之处的情况更差。

所以,一种较行之有效或者是说能够相对减轻帝国总体支出的方式,成为了张嘉师必须要寻找到解决办法的存在。

……

秦帝国眼下相对于汉初而言,总体环境事实要好不少,因为即使是刘邦称帝建立汉帝国之后,终其刘邦在位的数年时间,汉帝国依旧是处于风雨飘摇的兵戈战乱之。

固然,刘邦与数个反叛的诸侯王的总体战场严格来说并没有秦末乱世那样几乎是席卷天下,但是也囊括了数个财政收入的重点地区。

其关地区作为汉帝国的核心所在,可以说是成为刘邦平定诸王叛乱的重要财政来源关键。

而即使是不算是被分封出去的诸侯王领地,汉帝国直属的地区的军事开支严格来说甚至是不眼下的秦帝国要低多少。

若非是刘邦手底下有着萧何曹参等千古留名的能吏,恐怕汉帝国存在的时间甚至是要少于秦帝国,真正的成为历史的昙花。

而即使是张嘉师眼下的秦帝国核心枢人物,几乎是继承了汉帝国原来的精华所在,而诸侯王方面的情况则是要起汉帝国要好非常多。但是总体而言,张嘉师发现自己所要面对的情况不刘邦要轻松多少。

因为没有了诸侯王这样的存在,固然是让秦帝国能够更好地集力量,但是对于更为广泛的战乱恢复地区,张嘉师真的有一种无语问苍天的感觉。

再加匈奴人所带来的庞大压力,张嘉师也只能够咬牙维持着一支必要而庞大的军事力量。

而在这个方面而言,秦帝国的军费支出事实要起要面对北面的游牧民族的原王朝要少一些。

但是这个利好因素对于财政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所以张嘉师不得不将目光放在如何能够更快恢复国力的层面。

而张嘉师从青玉灵书当多次翻看后代王朝的相应制度,最终将目光放在均田制身。

……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到了唐朝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至唐天宝年间,根本无法实行土地还授,故至德宗年间被“两税法”取代。实施范围一说始终仅实施于北国,一说隋统一后实施于全国。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减少了田产纠纷,有利于无主荒田的开垦,因而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均田制的实施,和与之相联系的新的租调量较前有所减轻以及实行三长制,有利于依附农民摆脱豪强大族控制,转变为国家编户,使政府控制的自耕小农这一阶层的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从而增强了专制主义央集权制的力量。

在北魏初年,鉴于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在太和九年,北魏孝帝依照汉人李安世之议,颁布均田令是在北魏已实行的“计口授田制度”演变而来,由于战争造成北魏境内的大片无人区,土地荒芜,富豪兼并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十分混乱这一特殊情况下,为了维持处于风雨飘摇之的北魏王朝而产生的。隋唐之府兵制其实是均田制下的寓兵於农,农民受田为国家当兵成为府兵,府兵要自备粮资,便减少了国家的养兵费用。

均田制更为隋唐税制之根本,人民由政府处受田便有纳税的义务,唐代租庸调制乃在均田制之基本施行,使唐能在隋末大乱之後农业受到严重的破坏,到贞观年间却十分富足,可以说均田制还建立了军事和经济基础。

隋唐均田制之特别在於北朝奴婢和牛只亦得受田,奴婢人数亦无限制且牛亦得授田60亩,以四牛为限,共240亩,贫农所得80亩,多出三倍,由此可推知当日土地应多人口未繁,故能分及奴婢牛只,亦配合北魏均田以增生产之目的,同时能靠牛只和奴婢的名义获得更多田的多半是贵族阶级,从而保障他们利益减低他们对新政的抗拒。

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庶人家庭六十至亲王三百人为限,至於丁牛受田至隋代已取消,唐代则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妇女亦无授田之例,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後人推测此乃因人口日众政府田亩不足分配。加唐之授田及还田年岁分别北魏迟三岁及早六岁,可知已有田少不足分配之情况出现。


状态提示:第九十五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