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魂断大明>539章 :秉笔太监
在这里有必要要表述一番,希望各位书友们,不要嫌小景啰嗦,其实太监的演变很有趣的。

要说,明朝的太监,还得感谢朱元璋,虽说朱元璋生平便严令太监不得干政,但俗话说怕什么来什么,纵观明朝后期,几乎都是一部太监史,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个个都是厉害的角色,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多多少少和太监有些关联,若非太监,朱棣靖难不一定成功,当然这个是后话,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太监。

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后,太监的地位便显示出来了,虽说朱元璋乃是超人,一个人干四五人的活计,不成问题,但他的子孙并非超人,朱元璋死后,他的子孙很快便废除了太监不得干政的禁制令。

永乐时期,司礼监仍为宦官的一般衙门。但到宣宗朝,司礼监的地位开始得到提升。宣德四年(1429年),特设内书堂,命大学士陈山专授小内使书,而太祖不许宦官识字读书之制从此废除。内书堂直属司礼监,其主要任务是为二十四衙门提供有文化的宦官。负责记录御前文字的太监和掌封进本章、发行谕批的文书房宦官亦均出自内书堂。

伴随着内阁票拟的制度化,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的制度应运而生。票拟出现之后,依制阁票应由皇帝亲自批答,但实际上早在宣德时期皇帝已不能做到这一点。不久,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即应运而生。正统以后,每日所奏文书,除皇帝御笔批数本外,其他都归众太监拟照阁中票拟字样用朱笔楷书批写。与此同时,司礼监自身的权力和结构也进一步高涨和严密化。首先,司礼监将宦官各衙门的主要权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举凡镇守太监的调派,同三法司录囚,提督京营、东厂等大权皆归属司礼太监。其次,在组织形式上,司礼监已形成为一个以掌印、秉笔太监为首脑的和内阁部院相对应的庞大的官僚机构。司礼监实质上成为内廷的另一内阁,其掌印太监实际已成为与内阁首辅对柄机要的“内相”。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封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且常服亦稍异。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为上司。虽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为礼也。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王振、尚铭、冯保、刘瑾、魏忠贤等皆曾任司礼监之主管。

这种秉笔太监的制度及其有关限制,如果执行得当,皇帝可以成为文臣和太监之间的平衡者,左提右挈,收相互制约之效。然而情况并不能经常如此。几十年前就曾出现过刘瑾这样权倾朝野、劣迹昭著的太监,后来的大太监,冯保更是和张居正联手,一时威力无穷。

当时,冯保既与张居正关系密切,而惟一足以驾驭他的皇帝又正值冲龄,因时际会,他就得以成为一个不同于过去“无名英雄”式的宦官。当然,在小皇帝万历的心目中,绝不会想到他的大伴正在玩弄权力,贻害朝廷。冯保给人的印象是平和谨慎,虽然算不了学者,但是喜爱读书写字,弹琴下棋,有君子之风。他之得以被任为司礼太监,也有过一段曲折。原来在嘉靖时期,他已经是秉笔太监之一。隆庆时期,他被派掌管东厂。东厂是管理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乃是皇帝的耳目,根据过去的成例,管厂者必升司礼太监。而由于他和大学士高拱不睦,没有能够升任这个太监中的最高职位。直到万历即位,高拱被逐,他才被太后授予此职,此后二人通力合作,创建了名噪一时的“万历新政”,这便是秉笔太监的厉害。

但内阁的设立是客观的需要,司礼监的势力则是出于皇帝主观的需要,尽管他们的权力被后人称为有宰相之实,但从制度上可看出内阁、司礼监都没有掌握独立的相权,而是被皇帝成功地分成两个部分,成为明朝皇帝集中皇权的两个政治砝码,它们各居一端,在皇帝的控制下,保证了皇权的集中和正常运行。即使皇帝疏懒、年幼或无能,这两个砝码也没有改变平衡机制的能力。明代大多数皇帝深居宫内,却能够维持统治,这不能不归功于这种平衡机制。有其利则有其弊,明代监阁体制在发挥其合理功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国家政治方面产生出宦官之祸等负面影响。

随着后来的太监和皇帝的关系越来越好,其权力几乎大过了内阁,就如明熹宗事情的超级大太监,魏忠贤,此人通过太监魏朝介绍投入王安门下,颇得信用。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机。光宗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病死了。他生前宠爱选侍李氏,要她照料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恃宠骄妒,不许朱由校与他人交谈,逐渐控制了他。朱由校即位时只有十六岁,李选侍欲继续控制朱由校,让他留居乾清宫。御史左光斗、给事中杨涟及阁臣刘一憬等倡言移宫,几经争执,李氏被迫移居仁寿殿。这一事件称“移宫案”,与万历时的挺击案、泰昌时的红丸案合称“三案”。“三案”本身对魏忠贤的命运不会发生多少影响,但一些阁部大臣对“三案”态度暧昧,引起言官们的猛烈抨击,门户之见,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给魏忠贤造成一个十分有利的客观环境。

而熹宗皇帝自小由李选侍抚养,对她有依恋之情。这种关系被官僚们强


状态提示:539章 :秉笔太监--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