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抗日之血祭山河>第六百一十五章 固防同古

三月三日,蒋介石与何应钦连同陈诚等人亲抵梅苗看望中国远征军所部,实际上蒋介石对于自己把指挥权交给史迪威十分的懊恼加上舍不得,蒋介石戎马一生,打了几十年的军阀混战,为的就是建立一支纯粹的国家武装和党的武装,打了几十年的杂牌地方军都没打光,共产党却在短短几年之内建立起了一支不贪财、不怕死、主义坚定的党军,这怎么能不让蒋介石嫉妒得眼红?

现在,在缅甸的异国他乡,蒋介石终于拥有了一支纯粹的党军,将领是清一色的黄埔军人,看着那么的熟悉和亲切,站在一旁的史迪威自认明白蒋介石高兴的原由,这位被外界看成贪婪的独裁者的家伙,正用慈爱的目光审视着他的爱将们,清一色的年轻将军,都是经过战火考验,对民族与国家忠诚耿耿,拥有这样一支军队,似乎正在准备高歌猛进的日军也顿时不在话下了。

蒋介石非常满意,因为高飞有效的牵制住了史迪威,并给予了史迪威一些警醒的提示,似乎史迪威已经感受到了自己这位中国战区总司令的威严,而他史迪威这个参谋长是为中国战区而服务,并非可以凌驾于他蒋某人头上的太上参谋长。

史迪威见蒋介石十分高兴,于是非常适时的提出道:“总司令官阁下,三月十日是日本的陆军节,我们的东线反击计划是不是有必要提前一些?”

史迪威一向不会无的放矢,这一点高飞非常清楚,昨晚史迪威与亚历山大密谈了三个多小时,期间谈了什么恐怕没人知道,但是今天史迪威突然对蒋介石提出所谓的东线反击计划?恐怕是来者不善吧?高飞知道此刻史迪威还没彻底放弃与英军联合作战的念头,实际上英军在缅甸的兵力不过几个零散的营级建制,亚历山大到蒙巴顿都在向史迪威开空白支票,实际上就是逼着中日两军早接火。抗日之血祭山河615

英国人早就想撤退了,只不过只有史迪威一个人蒙在谷里,史迪威不相信亚历山大与蒙巴顿会携手无耻的欺骗他,实际上史迪威是过高的估计了英国人的道德观,蒋介石的到来让史迪威也清楚了一件事,那就是无论如何,他也无法真正的掌握中国远征军军这支武装,因为这是一支拥有意志与信仰的武装,全部由青年学生和中央陆军官校的军官与战斗经验丰富的自身军士组成,能真正掌握这样一支部队的恐怕只有同他们朝夕相处的高飞了。

蒋介石在马迪酒吧之内正式的接见了史迪威,在一间酒吧之内谈几十万人的生死,一国武装异域作战的存亡,看似儿戏实在是无奈,蒋介石非常明确的告诉史迪威,不要在对英国人抱有一丝一毫的幻想了,依靠中国远征军承担起滇缅作战的重任,余以大军托付参谋长,望万万慎重,青年军乃国军之根本,国家之血脉精华所在。

高飞看史迪威的表情就知道史迪威似乎又神游九霄了,这位中国战区参谋长说是一个中国通,实际上史迪威一点也不了解中国人,对于中国的所有政党和势力来说,军队的军权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你要军权不等于要了他们的命根子了吗?无论是谁都不可能放手将军权交给你这么一个外来和尚,打败了这边可是亡国灭党,你一个外来和尚一走了之推卸责任轻松无比,这边可就成了民族与国家的千古罪人了。

蒋介石视察了同古的防御体系,对于黄俊杰用同古特产柏木构建覆盖式工事显得非常满意,炎热的天气在中午时分达到了摄氏四十二度,但是蒋介石依然军容严整的步行检查同古的防务,蒋介石的军服湿透但是也一声不吭,尾随的将领则更无怨言的跟在史迪威与高飞身后,史迪威望着好似较劲一般的蒋介石也是一脸无奈。

黄俊杰在同古新老城区的交界处建立了一条防线,用旧城区拆除了材料建立起了一条五公尺后,四公尺高的所谓堆积防线,在防线之后的五十公尺布置大量暗堡与覆盖式交通壕与支撑火力点,支撑火力点用柏木支撑覆盖顶端,在覆盖铁板,在加柏木与砂石,高飞给顶下的标准是能够抵挡五百磅航弹或者一百五十毫米重型榴弹二发命中的标准,对于高飞制定的标准蒋介石非常满意。

现场施工的缅甸劳工都在闪着寒光的刺刀下战战栗栗,蒋介石发现了监督士兵腰后的皮鞭,微微的笑了笑没说什么,本来想就此事进言一番的史迪威见蒋介石一副护短包庇的模样,也就懒得开口说了,史迪威知道说了只能得罪更多的人,不如不说。

蒋介石其实在重庆就知道高飞武装征发了三十万缅甸劳工修建同古防御工事,城东帕拉高地方面黄俊杰按高飞在南昌的部署方式,挖了七公里长的“高飞壕”,并且将帕拉高地削成了五公尺一级的人工峭壁,一共二级峭壁都相应的配备的火力点,并且将高地掏空了三分之一,暗藏重机枪火力点和战防炮。

黄俊杰将指挥部设在了英伦银行,这里是整个同古最为坚固的区域,并且在机场附近的丛林内埋设了三万余枚地雷,各种诡雷层出不穷,将那里变成了上帝都不想涉足的地方。

对于同古整体的布防蒋介石非常满意,视察之后也是非常疲倦,于是命令史迪威道:“史迪威将军,给所有的官兵每四个人发一个西瓜解暑吧!”

对于蒋介石突如其来的命令史迪威顿时一愣,这种命令该是这位最高司令亲自下达吗?为了显示其体恤自己的部署官兵?没等史迪威发


状态提示:第六百一十五章 固防同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