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抗日之血祭山河>第七百五十七章 中国人的节日(一)

实际上美国人也清楚给苏联方面的援助也是起不到根本作用的,唯有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者中国军队反攻进入东北,这二个方面的战略反攻的实际意义在于平衡整个战略力量体系,一个是减轻德国人对苏联东线作战的压力,一个是减轻远东方面日军带给苏联人的压力,远东的丧失让苏联失去了最后的依托,这意味着什么,恐怕没有人比斯大林更为清楚的了,但是如同同盟国要在1943年上半年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那么势必就要集中全部的力量与物资,中国战场的反攻也要告一段落,英国人期盼着反攻欧洲大陆,但是英国陆军的主力大部分在敦刻尔克覆灭了,在北非的第八集团就是一个地道的败家子,无论给他多少部队,总能够很快的叫喊求援,霍普金在任的时候与蒙哥马利根本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开罗还没丢失,因为隆美尔的后勤保障也出了一些问题,加之几个加拿大师与新西兰师的到来,蒙哥马利的本钱又增加了一些,尤其是四百多辆m4a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到来,让蒙哥马利长长的松了口气,如果真的丢掉开罗,他也只好跳海了,不过前提是还有海给他跳。

最为关键的是罗斯福现在拿不出那么训练完毕整装待发的部队去登陆法国,而且开辟第二战场是一件非常宏大的战略转折,如果失败就将意味着同盟国的重大失败,在美国人开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时机绝对不是当前德军与日军交替呼应高歌猛进之际,而是要选择一个非常恰当的时机,比如苏军进入全面战略反击,火中取栗的傻事从来都不是美国人的性格,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们已经被所谓吝啬无耻的英国绅士骗了,差点光着屁股回家,这一次美国人显然聪明得多了。

大批的武装战斗力强、战斗意志坚定的中国青年军,让中国军队先对东北发起进攻全面牵制日本关东军在远东的军事行动,配合苏军在远东的战略反攻,击退中国战区的日军之后,1943年下半年,新的强大的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就可以投入对太平洋的作战,届时以中国陆军为主的部队将配合美国海军一同作战,未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亦可以投入大批由美国武装起来的中国军队,罗斯福的一切设想得都非常的好,但是他同样清楚这必须经过丘吉尔的同意和认可,那个恶毒的胖子已经给他添了许多麻烦了,如果他那个家伙知道英国在美国援助物资中占的比例最少还不知道要惹出什么麻烦?

英国人自己的缅甸都丢给了中国远征军去防御,却连续向北非派遣了九个师和三个装甲旅,那片沙漠下的石油看来已经让英国佬着迷到了疯狂的境地。

介于,北非战场趋于稳定,德国人在休整之际,加之丘吉尔三番四次的提出要与罗斯福进行会晤,罗斯福打算认真的将苏联、美国、英国、中国四大国的首脑聚集在一起,召开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高峰会议,这同样也将是一次决定人类命运和历史走向的大会,同盟国阵营四大国对抗轴心国三国阵营核心的一次战略级的会议。抗日之血祭山河757

丘吉尔同意了罗斯福的设想,但是却不同意中国作为四大国出席,丘吉尔已经收到了一些传闻,美国将调整租借物资的分配比例?中国海军部队在印度接收美国最新式的快速重型巡洋舰正在训练,美国人似乎还准备将鹰级护航航母中的二艘交给中国方面?似乎美国人对英国都没有如此的慷慨过,之前美国提供英国大西洋用于护航的旧驱逐舰都是用英国的海外基地换取的,而中国有什么?一想到自己要跟蒋介石那个光头坐在一起,丘吉尔就如同受到了莫大的耻辱一般。

但是,眼下这种情况之下,丘吉尔还能说些什么?抵制是无用也是徒劳的,英军在北非、缅甸和印度的表现用丘吉尔在国会的原话就好似英国人的老祖宗会羞愧得从坟墓里面蹦出来,去踢那些没有前途、懦弱、胆怯的鼠辈的屁股。

高飞在重庆大学演讲刚刚完毕,就被侍从室的坐车接走,在蒋介石的黄山官邸高飞看到了最新的战报,中国军方的保密程度对于自己人做得确实不错,青年军主力脱离战线之后,高飞就无法及时的到战况的通报,不过高飞相信日本人看到这些报告的时间肯定比自己要早,这就是军政部该死的保密制度,好似专门设给自己人的?

蒋介石满面春风的给高飞介绍了战况,日军主力已经如同预想一般放弃了徐州这个四通八达的四战之地,其主力退守南京,并且从东北与华北抽调部队进行补充,武汉反击复土之战日军中国派遣军损失巨大,几乎所有的师团都被打残了,中国军队也牺牲了三十余万将士,但是却赢得了战略方面的主动,这是中国军队用鲜血赢得的胜利。

日军在积蓄力量决定固守南京,而中国军队则也在囤积兵力和物资准备一举复克故都,南京记载着中国军人在江对岸的鲜血、眼泪与耻辱,这是一笔笔刻骨铭心的耻辱,只能用敌人的鲜血才能彻底洗清。

不过对于在武汉激战二个月,又乘胜追击的中国军队来说,至少需要三到四个月的时间进行休整,否则根本无法发起战斗,第五军、第八军、第七十四军等部队伤亡都较大,需要时间补充兵员、武器与物资,而且中国士兵作战所需的物资弹药基本全部靠单兵携带,铁路保障程度与公路一般相对较低,所以中国军队的进攻一般与日军一样,只能维持七到十天


状态提示:第七百五十七章 中国人的节日(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