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抗日之血祭山河>第七百三十七章 三十年河东之后

而真正的师属打击支援封锁火力应该属于一百五十五毫米口径的重型榴弹炮,而战役集成以及城市堡垒攻坚战,就必须拥有m115式二百零三毫米口径重型榴弹炮或者b4重型榴弹炮这样的大杀器方能奏效。

火炮没要到,高飞只好在长脚汤姆的弹药上大做文章,正常一百五十毫米口径左右的重型榴弹炮的绝对杀伤半径大概为十五公尺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即使没有弹片直接命中,比如躲在战壕里,也会死于冲击波、次声波和破片杀伤半径之下,之后在五十公尺的范围内,基本一平方米会有至少三块弹片落下,以确保杀伤程度,只有超过二百公尺并且及时卧倒,才有可能做到幸免遇难或者受伤,一般一百五十毫米口径以上的重型榴弹炮的杀死绝对安全半径为二百公尺左右。

而此刻轰击日军的m2长脚汤姆发射的各种弹药都是美国方面根据高飞的要求特制的,m2长脚汤姆是美军现在生产列装的主力型号,其装备有一系列完整的弹药体系,其中包括混凝土穿透弹和特殊尾翼稳定炮弹等,特殊尾翼稳定炮弹的弹头以铬钒合金制造,长度达七十公分左右,由于弹体与弹头的材质密度非常高,所以能加大弹头的贯穿力,炮弹弹体装有厚重的弹壳,能承受贯穿时所受的冲击力,弹体后端装有六片钢制弹翼,并以特制的外筒包住,当炮弹冲出炮口后外筒自动脱落,六片弹翼靠弹簧机构的作用自动跳开,使弹道能维持稳定,弹头依照惯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贯穿二公尺半厚的强化混凝土工事,不过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数据。

人穷志短马瘦毛长的日本人自然没那么奢侈建设二公尺半的混凝土厚壁,所以m2长脚汤姆发射的特殊尾翼稳定炮弹也算是真正的所向无敌,而且为了加快发射速度,该炮采用三段分列发射法,二倍炮兵操作人员,弹丸和药包分离的方式事先准备好,,在炮架左侧按装有一小型起重机用于调运弹药,加快射击速度。

中国军队对武汉的第三次总攻击是从1942年7月19日拂晓开始的,一个上午的轰炸与炮击准备之后,日军第十六师团防御范围内的牛湾镇、西塘村、孟湾镇与三界山几乎被夷为平地,牧野四郎指挥的第十六师团与军部的通讯全部中断,亦无部队突围的征兆,牧野四郎本人生死未卜,其指挥下的四个步兵联队的通讯也全部中断,阿南惟几是战场经验极为丰富的指挥官,他知道在猛烈的炮火轰击在简陋的工事防御体系,至少也会有四分之一的官兵幸存,这是一个铁定的事实。抗日之血祭山河737

对于第十六师团官兵杀死最大的并不是那看似天崩地裂的炮击,而是美国人那从天而降的凝固汽油弹,一枚重磅凝固汽油弹可以席卷五百平方米内的切,能够将几百公尺内的空气全部抽光燃爆,将空气加温到几百度,让呼吸的人会烫伤呼吸道导致窒息而亡。

美国人竟然把如此残忍的武器大规模的交给中国军队使用,那天崩地裂般的炮火让阿南惟几心惊胆战,曾几何时这些都是大日本帝国皇军的专利,躲在简陋的工事下瑟瑟发抖的是中国人,现在则应证了一句中国人的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阿南惟几害怕的不是中国青年军猛烈的炮火,因为他坚信大日本帝国皇军无敌之精神将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敌人。

阿南惟几作为一名将领所害怕的是高飞巨大的弹药消耗量的背后,这等于是自己整个第十一军所准备的一个会战份的弹药量啊!仅仅一个上午加上那些千磅航弹与凝固汽油燃烧弹,席卷了第十六师团的防区,高飞身后的美国人拥有多名庞大的战争资源啊?竟然可以远隔重洋运来如此多的弹药让中国军队如此奢侈的消耗?

在今天的炮击之后,阿南惟几竟然还不知道炮弹这玩意可以如此奢侈的发射,硬生生的用钢铁在敌军密集坚固的工事体系中砸出一个突破口,仅仅1942年7月19日一个上午的时间,高飞以一个机械化师配属三个步兵师的兵力完成了对牛湾镇、西塘村、孟湾镇的日军第十六师团所部的残敌清剿,稳固突破口,机械化师重新进行营连单位的配属,准备进行巷战准备,高飞提醒清剿部队要动作迅猛,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所有的指挥官们都明白高飞指的意外收获是什么,在南昌就是一番突如其来狂风暴雨一般的炮击侥幸缴获了日军第二十三步兵联队旗,此番炮击与轰炸更为猛烈也许还能够缴获一面日军联队旗,自从南昌之战后,日军对联队旗的保存制度又进行了完善,执行孤军坚守或者挺近敌后任务的步兵联队当将联队旗之护旗中队暂时编入师团或者旅团本部司令部所辖,作战完成后方可归建,步兵联队旗日本人是当真丢不起,南昌之战日本人丢了一面联队旗,除了冈村宁次没有倒大霉之外,十几名大佐与将官剖腹谢罪,该部幸存之官兵也全部被迫自尽谢罪。

牛湾镇、西塘村、孟湾镇互为依托的铁三角被砸了个稀巴烂,日军残破的尸体与内脏遍地都是,松软的泥土脚一踩上去就能陷进去,抓一把泥土就有几块弹片,用力一捏里面流出的水都是腥臭暗红色的液体。

之前在这片阵地前数千名英勇的中国军人前仆后继,现在这片阵地终于踏在了中国军人的军靴之下,这是属于我们的土地,一名佩戴着上尉军衔的青年军官对着武汉城区的方向猛的挥舞了一下手臂,这场所谓的胜利


状态提示:第七百三十七章 三十年河东之后--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