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华军的撤退举动,很快就被夏军斥候侦查清楚。弄明白了他们的意图,夏军斥候随即赶紧将这个新的敌军动向,向白奇报告。
而且,兴华军有了异动,这个迹象,很快也因此传遍了江州的夏军。
得知这个最新情况,说实在,夏军中,有不少将士的第一反应,都是疑云满布,怀疑消息的准确性,然后下意识又都觉得,会不会是兴华军的诱敌深入之计。
这些原本对兴华军的举动十分在意的夏军将士,确实是谁都没想到,兴华军竟然会在连续攻下了剑关和壶关后,几乎在江州外兵临城下之际,剑拔弩张之时,突然撤军!放弃进攻江州阳城的机会?
这个举动,在他们看来,其实是极其的异常。
因为,依据兵家战术,兴华军连续攻下两城,势头正足,必定是乘胜追击的最佳时机,只要武器强盛和粮草充足,自然是该选择继续行军作战。至少,在这些夏军将士看来,如果反过来,是他们夏军占据这样的作战优势,他们必定会选择乘胜追击。
所以,兴华军突然向后撤退的举动,在夏军而言,是匪夷所思的决策,也因此会引起不少夏军将士的百般猜测。
但不管他们怎么想,怎么猜,事实终归是事实。当夏军斥候最终确定,兴华军的撤军举动,并非是诱敌之计时,夏军终于才想起来要反扑!
然而,当他们终于反应过来,想要拦截,给兴华军制造麻烦的时候,夏军却因为准备不足,反应迟钝,已经失去了最佳的行动时机。
更何况,兴华军不仅毫不犹豫地迅速撤军,速度快得让夏军无法及时反应,更重要的是,兴华军的撤退,井然有序之余,还做到了紧密接应——据夏军斥候汇报,兴华军才撤退到壶关关外数百里,马上就有另一支全副武装的兴华军,从壶关关内冲出,为这支后撤的兴华军同僚打掩护并且断后,使得夏军就算追击后至,也不得不谨慎行事,不好贸然与兴华军交锋。
最终,追击到壶关的夏军,还是只能站在关外,与冲出壶关的兴华援军僵持于两军对峙的场面,并且眼睁睁地看着本来要攻打江州的魏长海部队,安然进入壶关。
夏军的追击军队,说白了也不过是一支骑军,虽然壶关的城墙不高,但也不是他们这样一支夏军骑军,就有足够的战斗力进犯的。
多般顾虑之下,夏军将士们,也就落得一个,
不得不望城兴叹,放弃袭扰的下场。·
魏长海回到壶关,还没怎么休息,就一心只想要面见易星辰。
虽然总算是带领兴华军顺利撤回到壶关,但说实在,此时此刻,魏长海的心情,却是非常复杂的。
尽管之前,只要能顺利攻下壶关就继续进军江州,这是易星辰和魏长海的共同决定,而这个决定,本来也是一个建立在对客观条件有充分成熟的考虑之后做出来的决定,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因为之后,是魏长海他个人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才使得眼下,兴华军不得不暂时从江州外后撤回到壶关。
继续进攻江州,在易星辰做出这个决定时,他是认为,在攻下壶关之后,军队首先需要做好军队休整,重点兵器,备足粮草等准备工作之后,再等待一个最佳的作战时机,再让军队继续出战的。而这些要素,易星辰也是有提点了魏长海的。
但是,兴许是有些急功近利了,魏长海并没有沉住气,选择了有些冒险的做法——首先,他并没有等到全军做好全部必要的作战准备之后才下令出兵;其次,他也没有完全安排帝国国防部的进攻路线进行;再者,他过于急躁,行军速度过快,才导致失去了应有的稳妥和清晰的判断,就这样,因为魏长海的考虑不周,导致多重矛盾因素一并发生,使得他们在急行间,被夏军骑军袭扰,阻碍住了去路。
当然,严格说来,魏长海的做法,其实并不算是有触及军法的高度,但是,即便如此,还是因为他的草率不谨慎,才导致兴华军失去了一些优势,反而使得夏军有了足够的准备时间。
化被动为主动,追击而来,直达壶关。
虽说,眼下这个局面,并非能够说明兴华军打了败仗而回,而且,暂时来说,魏长海也还不知道夏军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所以不能垂头丧气地认定,兴华军已经痛失良机,以后也无法再次进击江州。
但是,魏长海唯一能够很确定的是,就算之后兴华军还是将会进攻江州,他也极有可能,已经失去了成为主帅带兵出战的机会,不再可能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了。
所以,魏长海很希望能够尽快面见易星辰,重新拿回易星辰对他的信任。
可惜,魏长海还是慢了一步了,易星辰早已经返回兴华城,空间通道也已经关闭。
反正,一句话,对易星辰,魏长海是遍寻不得的了。
但是,魏长海不知道的是,易星辰并非对于他的失误一无所知,相反,所有情况,易星辰其实已经了如指掌。就在魏长海想着怎么找到易星辰并试图解释一番的时候,易星辰其实已经对他有了不容置疑的论断。
回到兴华城的易星辰,根据魏长海这次领军出战的表现,得出了魏长海能力不足的结论。他认为,魏长海不仅贸然出战,莽撞行事,没有充足的准备就领兵出城,导致军队将士身陷险境;但是,在遭遇夏军骑军突然袭扰之后,魏长海的应变能力却远远不够,无法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