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冯氏一党对于儿臣前去平乱的事情,是绝对不会让步的。父皇何不让太子前去?”

孝昭帝目露迷惑,不知道周承安是何用意。

周承安见他不解,又接着说:

“现在朝堂上冯氏的人,无非就是想让父皇指派他们自己的人去江城,父皇何不顺水推舟,让太子前去平南召,想来冯党不会再有异议。”

孝昭帝略一思考,又说:

“就算如此,冯二禁卫军统领的位置也不会有所动摇。”

周承安继续又说:

“太子为主帅,手下总要有大将追随前去,冯二正是上好的人选,只要太子与冯二不在京师,其他人都不成气候,这场战争,至少也得几个月的拉锯,这几个月的时间,父皇想把这禁卫军渗透,想来不是难事。”

孝昭帝想了想周承安说的,顿时恍然大悟,以前是自己钻了死角,想着不能再让冯家得权,经过周承安的分析,才想明白,冯家掌控着禁卫军,犹如扼住了皇宫的咽喉,让孝昭帝日日寝食难安。

就算冯二去了南召,没有几年的积累,也很难渗透那边的势力。相反的是,禁卫军在自己眼皮底下,若是没有了冯二,想大换血是轻而易举。

周承安见孝昭帝想通,也没再多做解释。

随后,孝昭帝又说:

“这些事我们能考虑到,冯二也会考虑到的。”

周承安又说:

“明日在朝堂上一提出,冯党众人肯定附和,就算冯二想通,其他人未必想通。父皇当下就在大殿封将,冯二到时也只有领命的份儿,难不成他还想抗旨不遵不成。再说,他们也不想这样的功劳落到别人的身上。”

孝昭帝见周承安分析的头头是道,定眼看着他,正色问道:

“依你看,谁接手冯二的职务最为合适?”

不仅仅是接手。更多的是。能清洗冯二留下的势力。

孝昭帝心里其实是有人选,是静仁大长公主的儿子,也就是温怡县主的爹承恩公。

承恩公及他的两个儿子都在禁卫军任职。比起任何人,他都更有优势。孝昭帝能想到,周承安也想到了这两个人,他不动声色说:

“儿臣觉得李麟征合适。”

周承安的回答倒是出乎孝昭帝的预料。

李麟征是端睿长公主驸马的弟弟。周承乾王妃李卫姬的叔父。英勇机智,且颇有手段。孝昭帝吃惊的原因并非是周承安举荐了李麟征。而是因为他放着承恩公不说,反而把李麟征推出来,这就让孝昭帝想不明白了。

周承安那封请求退婚的信被陈贵妃压了下来,孝昭帝并不知道周承安有退婚的心思。只当他是避嫌。故意问道:

“承恩公不行吗?”

周承安以为孝昭帝已经知道了自己要退婚的事情,所以故意这样问。

“儿臣以为,承恩公虽说在禁卫军时日已久。但是却不如李麟征办事老道。是以,儿臣想父皇举荐李麟征。”

孝昭帝听了他的解释。也没再说别的,只说了一句:

“朕考虑一下。”

之后孝昭帝又问起了周承安这段时间在外的情况,周承安都一一回答了。孝昭帝随后又提起了他的亲事:

“等南召战事平定之后,你与温怡就该成亲了,这段时间你莫要再出去了,好好的准备一下。”

周承安惊讶抬头,看着孝昭帝的神态像是不知道自己曾经的请求。心里暗暗思量,怕是那封信被周承乾或是陈贵妃给扣下了,根本没有告之孝昭帝,斟酌着开口说道:

“儿臣还不想成亲。”

他低着头回答,声音也很低沉,孝昭帝能听出他话里的不情愿,宽慰他说道:

“承恩公的亲事,在京城已是难寻,温怡的才貌也是数一数二的。若是你真的对那位苏苏姑娘钟情,等你成亲后,抬回府做个妾室也就算了,用得着为此事费心?”

风尘女子,能入王府做个妾室,已经是天大的荣耀,平常就是去做丫鬟,都不合规矩。

周承安见孝昭帝提起苏苏,便知道他想左了,也没想着解释,总不能告诉孝昭帝,自己是看上了一个有夫之妇了,估计孝昭帝会气的吐血。

孝昭帝见他低头不说话,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

“安儿,成大事者,理应知道孰重孰轻。”

周承安没有接话,孝昭帝见他执拗,就让他回去自己多考虑考虑。

周承安回去后,路长风就将自己打听到的消息告诉了他:

“瑾玉郡主如今不在越阳侯府,而是搬去了西山。”

周承安皱了一下眉头,她怎么好端端的搬去了西山?莫非是在沈家受委屈?想到这里,周承安迫不及待的问道:

“你可知道为了什么?”

路长风回道:

“属下不知具体原因,只问到郡主身边的玲珑姑娘抬做了沈世子的姨娘。”

周承安听到后,眉头皱的更深,心里不住的骂沈远宁。随后吩咐路长风说:

“备马,随我去西山。”

路长风很郁闷的出了门,去喊人备马,他心里止不住的嘀咕:王爷,您这样私会有夫之妇,真的好吗?

备好了马,正准备出门时,周承乾来了安王府。看到周承安正准备骑马外出,就顺口问道:

“二哥是要去哪里?”

周承安含糊的说:

“有事。”

周承乾看他的含糊不清的说着,心里便猜到了他要去哪里,神色不悦的说:

“二哥,你与她不可能的,就不要再惹人


状态提示:第145章 得知--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