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念慈木然看着她们抬着衣裳往厨房那边走,心头滴血,自己得想法子赶紧把银子挣回来。
耳边就听见,乳母吩咐几个管事的去传话。府里上下都不准人穿天蓝色,三日之内全清理干净烧了扔出去,到时候查出谁还留着就打板子。
杨念慈无语,默默咽了口血。回去悲伤了。
轩辕却偷偷嘱咐轩辕康,以后随时看好你娘,尤其不能让她往马边上凑。
轩辕恍然大悟,自以为发现了真相,原来娘怕马啊。所以才不让自己骑马,娘是担心自己呀。
心里那点儿小郁闷立即烟消云散,挺着胸膛答应了。这孩子就没想想,他娘又不是没骑过马,更不是没坐过马车。
轩辕嘱咐完儿子,又嘱咐齐让,让他以后随时都跟着杨念慈,时刻不能松懈,如果杨念慈去了他不能跟去的地方,老办法。让他像以前在暗处一样偷偷跟着,总之,绝对不能让杨念慈离开他的视线。
齐让惊讶,问了句。
轩辕也说不出什么,只道,空悟大师算出杨念慈有大劫,恐怕就在今年。
轩辕可没忘了,杨念慈问空悟大师,自己能不能活到年底的。肯定是惜儿有了什么感应预感的才会如此问。
空悟大师威名在外,齐让立即应了。郑重表示会看好大嫂。
轩辕觉得还是不放心,他有些感觉,杨念慈的劫应该跟自己有关,不然那和尚能那样说?当下又出府去到自己等人的秘密据点。将手头上的事和将来的安排又事无巨细的过了一遍,不能有一点儿差错疏忽。
杨念慈反而没他那么紧张,惨死一回还后怕,惨死两回竟有些习惯。说不定自己这次一死,一睁眼又回到刚穿来的地方,那下一次一定要快些找到轩辕。至少他化成冬枣来找自己时,自己要早些跟他相认。
轩辕禁足期到了,上朝第一天就舌战群臣。
温翔之前提过的路上遇到的那家少奶奶以死殉夫的事终于传到了朝堂上。
按说,不该这么晚。朝堂对孝子节妇的事一向持表彰的态度,但时间有些不合适。再贞洁烈妇也是出了人命,大正月里的不好提,没得触霉头。如果是孝子还能早早奏上去让皇帝高兴高兴。因此,这事从地方上报到州府,再由州府上达天听,在最后关卡留了些日子,看着皇帝心情好,才拿来奏。
满朝官员不管真心假意都满嘴赞扬,更有人请求皇帝踢贞节牌坊。
若是轩辕不在,这牌坊兴许还真建起来了,皇帝只要点头同意也就没后面那些事儿了。
可惜,偏偏轩辕刚好就在。
他将那日杨念慈说的说辞组织一下,对着群臣甩了过去。什么父母养你容易吗?就白发送黑发人了。婆家讨你容易吗?竟不代夫尽孝道。国朝培养了你容易吗?什么贡献都没做就撒手走了…
轩辕这套说辞太新鲜,群臣都听愣了。尤其这家伙着重点放在最后那一点儿上,就是从国朝出发,细算一个人从小到大要动用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才能到达那少奶奶的地步,好不容易能等人回报家庭回报社会了,结果死了,然后又算这人要是好好活着,会给家人朋友亲戚邻居民众…简言之,给国朝带来多少收益好处。但,她死了,什么都没了,这么大个人白养大了。
轩辕说的太毒了,让想反驳他的人一时没找到好词,怎么说,自己说什么三从四德夫死随夫?呵呵,这是从小我出发,人家宁王是从大我从国朝出发。怎么驳?没听见人宁王说吗?若是朝廷一味鼓励这样的自私行为,难道战后的休养生息鼓励寡妇再嫁多生子的政策都是在位皇帝昏聩失德?呵呵,谁敢说?国朝第一任祖皇帝就发过这样的政令。你敢反祖宗?
反驳乱世是乱世,盛世是盛世,自当不一样?呵呵,还真有人这样说了。人家宁王立即一脸猜疑问:你是不是巴不得男人都死了,女人都随葬,国朝自然崩塌,你是哪国派来的奸细吧?
这话一说,朝上还有谁敢开口?没见皇帝也皱着眉脸色不好看,显见是把宁王的话听进去了?
端王立在鸦雀无声的大臣之首,心里莫名不是滋味儿,分明走走过场只要老爷子说一声好的事儿,竟也让宁王说出不一样的新词来,还是为国为民。
端王心思复杂的看了眼段相,他不觉得这话是宁王自己想的,说不准是段相教的,以博老爷子青眼。
端王这心思也就存了几天,几天后就不攻自破了。
皇帝见都不说话了,心里还暗暗为轩辕的口舌心思得意,偏也得意着的轩辕,多嘴不屑加了句:说人家是自愿殉情的就是自愿的呀,谁知道这里面有什么龌龊?
皇帝脸色迅速青了,你个小崽子是说下边的官员沆瀣一气,谎报民情,骗取朝堂嘉奖?当自己这个皇帝和大臣都是吃干饭的呢?
皇帝冷了脸,随便找了个茬骂了轩辕一顿,让他闭嘴消失。
轩辕只闭了一下嘴,眼睛略过轩辕冀时,起了坏心思,问轩辕冀:大家说的你懂不懂?要不要叔叔给你讲解下?
众人汗,讲解个屁!太子早没了,你是想跟冀皇孙讲:按照朝廷的意思,你娘得抹脖子去伺候太子?还是想讲,听叔叔的,让你娘另嫁人生娃去吧?
轩辕冀还真的有些不懂,虽然有几位大儒给他讲书,但都是治理国家管理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