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季宣和父母和季家,呵呵,季宣和这次可没给他们面子。现在季府再想管到季宣和很难,又有着季大夫人干的一手好事,季宣和是连面子情都不要了。

早前,季宣和还顾忌一二,毕竟是古代,这里注重孝道,在季宣和眼中,季府也没做太过分的事,不就是送节礼吗,随大流送一份也费不了几个钱。现在吗,季宣和是半点心思都没有了,与其送得不甘不愿,还不如断得干干净净。

总体上来说,四川夏日并不算酷热难当,至少比起西林县来说要好过不少。西林县海拔高,阳光直晒,中午时分没几人敢暴晒在烈日下。应州府城则不然,阳光虽烈,皮肤被晒伤的情况很是少见,最多就是汗如雨下。

即将面临战后第一次收获,战时的税赋制度不再适用,几个月下来,新的制度早已出台。当然,赋税不可能一下子就回归到战前水准,必然有一个过度时期。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比起甘肃,百姓们的日子要好过一些。这里可以种植两季作物,一季水稻,一季小麦。粮食不够吃的,就多种植一些粗粮。怎么种才最划算,农户们心中自有一杆秤,不需要旁人来指手画脚。

季宣和作为知府,原本该有优质粮食的定额才对。不知道是他运气好还是怎么的,连年战争,这一条早就废弃,目前安王还没有对此做出新的规定,季宣和巴不得上面人不要想起这茬,能少些负担,他也乐得逍遥。

优质粮食对官宦富户来说,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能卸下那是最好不过。如今无论哪个郡,粮食缺口都很大,不说优质粮食,连细粮种植面积都大为减少,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呢。

四川雨水充足,光照就有些不足,大部分地区水稻只能种植一季,能种双季稻的地区少之又少。应州府也是如此,百姓们种的都是单季稻。相对于双季稻来说,单季稻生长时间长,口感比双季稻要好。

四川土地富饶,与之带来的就是人口众多,人均田地自然就少,和富庶的南方类似,更讲究精耕细作,不像西林县那样有大片荒地等人来开垦。

田税是按季收的,种一季就收一季的税,应州府能种两季作物,每年就得交两季田税。相比起西林县百姓而言,应州府百姓负担更大。

战时,四川农户税赋繁重,日子一样过得很是艰辛,能一年到头填饱肚子的没有几个。和在西林县时不同,应州府不是季宣和的一言堂,很多府务想要传达到下面的县镇,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阻挠。

几年下来,季宣和已经收拢了半数以上的权利,剩余那部分,他却无能为力。这不是他能力的问题,而是站队不同,除非将这部分官员都撤职,不然,这样的局面会一直维持下去。

见事情不可为,季宣和就没有再在上面花费心思,该他做的他都做了,其他的他也无能为力。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他们没触犯律法,季宣和也拿他们没辙。

中央行省正在稳步建设,中央官员也逐步到位,锦朝总算不再是个空架子,又有了锦朝该有的模样。中央行省的中心地带,锦朝的新都城——锦城,也在加紧步伐筹建之中。

重新建一座城池,太过费时费力,又是战乱刚平,此法不可取,锦城便是选择了一座经过战乱的府城为基础,改造一番就成了新的都城。

锦城分内城、中城和外城,内城只有五座王府,以后将住着五个郡的主人,中城则是官宦富户,外城才是人数最多的平民百姓。

建设一座都城不是一时三刻能完成的事,时间不等人,一应官员之类都暂时安排在现有的府邸上,连安王他们都是如此。王府建成之后,安王他们一年中多半时间都要滞留在此,可想而知,王府的要求低不到哪去。

眼见秋收快到,赋税问题提上了日程,旁的部门都可以慢慢组建,唯独户部不行。目的明确,时间又非常紧迫,新的户部很快筹建完成。为了配合新的权力中心,官员配置和以往不同,户部尚书一人,左侍郎两人,右侍郎两人,每个郡安排一个。

如今的锦朝相当于有两套班子,中央行省一套班子,五个郡各一套班子。中央官员权利比以前的京官小了不止一星半点。就比如说户部,原先户部尚书官职最高,户部也是他说了算。眼下可不是这样,左侍郎和右侍郎官虽比尚书低整整一个品阶,实则权力上差别不大,户部不再是由尚书说了算。

比户部成立更早的是户籍司,这个部门在谈判颇有成效时就开始行动。路引发放之后,就是由这个司进行核实。内战刚平息,要是哪个郡的王爷没安好心思,将探子之类的混在百姓和商户之中,这麻烦事就多了。

王爷们看着一派和谐,暗地里都防着对手,生怕他们留了一手。你这么想,我也这么想,倒是让五人都达成了共识,户籍司的人很快就开始了高速运转。有路引的人,就成了盘查的重中之重。身份不明的,不用户籍司的人指出,各府各县先就将他们踢出了名单之中,剩下那些人,各郡官员就不管了,户籍司查出问题,就收回路引,换成其他人,没问题,就放他们通关。

就像季宣和会担忧各郡的治安问题,各郡王爷对此更是上心。要是一个弄不好,让那些来自其他郡的百姓和商户在本郡出事,不但显得自己无能,而且更可能引起郡与郡之间的摩擦,好不容易才谈判成功,各郡王爷非常有默契


状态提示:80|3.2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