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时空之门1619>353.第353章 、炮击金州卫 6

复兴党海军第一舰队副总指挥、舰队司令徐远志是渔民家庭出身。别看这个年轻人只有二十二岁,但他是王书辉的第一批弟子。他就是当年枝江王府别园不远处的长江边上的那个猎户和渔民混合聚居的小村子里的孩子。

在封建农业时代里当个渔民并不是一个很容易的事情。别看和普通的农民比较起来,渔民们好像不用受地主的高额地租以及高利贷的盘剥,可是他们照样要受到渔霸这种存在的剥削和压迫。

徐远志十岁就开始和自己的老父亲一起在长江边上打渔。那个时候他就知道,打渔这件工作有多艰难了。因为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古代打渔也不是说水里有很多鱼就能随便打的上来的。没有相应的保鲜手段,没有健康的市场秩序,徐远志和他的老父亲辛辛苦苦从长江边上打上来的鱼除了自己吃掉以外,不是烂掉,就是用非常低的价格被枝江县的渔霸收走。

相比起那些租种土地为生的佃户们,渔民的生活实际上更加的艰难。毕竟相比较种地来说,在长江上打渔这个工作,是随时随地都有丧命的可能的。

徐远志十三岁的时候,王书辉把他所在的整个村子都控制了起来。他的父亲成了复兴党罐头厂里的一个工人,他的母亲在复兴党的食堂里上班。他自己则成了王书辉的弟子。

从1619年到1624年,徐远志从一个普普通通的渔家少年,飞速的成长为一个接受了全面教育的复兴军战士。到1625年,他已经完成了复兴党海军学校里的教育,全面通过了思想政治、专业技能和军事技能的考核,成了复兴党海军的一员。

从小蒸汽船到大明轮船,从飞剪帆船到混合动力军舰,徐远志在复兴党长江舰队里迅速成长,最终脱颖而出,被复兴党中央军委任命为第一舰队的副总指挥、舰队司令。

在这九年的时间里,徐远志吃了多少苦,挨了多少累,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在王书辉眼里,徐远志其实并不能算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干部。至少在思想领域里,这个年轻人虽然能把复兴党的政治理论掌握的很好,但是他知道徐远志是个思想很激进的人。正常情况下,他这样的年轻人必须要在基层积累足够的经验之后才能走上领导岗位。不过,在海军这样技术性很强的兵种里,专业技能在职务分配上的分量要更重一些。而徐远志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非常的出类拔萃。

在完全采用新技术的复兴海军里,像徐远志这样的没有到地方和基层接受过锻炼的年轻人非常多。

所以,在干部的配备上,王书辉专门挑选了一批比较老成,工作经验丰富,思想比较成熟的政工干部,在第一舰队里担任各级教导员和政委。现年二十七岁的舰队总指挥、政委武宏杰就是这批政工干部的代表。

对于济州岛的炮击行动,陆军出身的武宏杰心里其实并不怎么赞同。

可是政工干部不能干扰军事指挥,这是复兴军内的铁律。在这种制度下,武宏杰就是不同意徐远志的决定,他也不能公然的干涉徐远志的指挥。

不过在登陆行动完成之后,武宏杰还是专门找到了徐远志和他交流想法。

徐远志这个人真的是个不好打交道的人。面对武宏杰的质疑,他用参谋部门的作战计划和演习惯例来回答了武宏杰。说完了这些话之后,徐远志还非常不满的提醒武宏杰不要干涉指挥人员的业务判断。这让比徐远志大五岁的武宏杰有点不高兴。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政工干部,武宏杰知道像徐远志这样的年轻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舰队参谋部里的那些年亲人和徐远志一样,都是那种一板一眼的家伙。让他们动动脑子灵活应对问题的难度可正经的不小。

在徐远志那里碰了一次钉子之后,武宏杰并没有偃旗息鼓。在和济州岛的朝鲜官方接洽并划定了租界范围开始基地建设之后,武宏杰再次找到了呆在船上不肯下来的徐远志。

“远志同志。军事行动的基础是什么你是知道的吧。”

“武政委,后勤补给是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你这个老兵不可能不知道。我又不是普通的干部,你不需要使用这种引导式的方法和我交流。有什么你就直说吧。”

像徐远志这,对于武宏杰这样的老政工其实算不了什么。在复兴军内,武宏杰是最早担任营一级总教导的那批政工干部之一。和徐远志这样的年轻指挥员交流思想,武宏杰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

“呵呵,你说的很对。最近几天的基地建设工作开展起来之后,我发现我们现在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物资不足的问题。即使有专门的五艘物资运输船,可是在济州岛这个物资贫乏的地方,别说军事物资了,就是最基本的生活物资,都是非常不足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过去我们在湖北的时候随时可以调用的砖瓦,在济州岛上就非常的缺乏。根据情报部门的了解,济州岛上甚至连砖窑都没有。想要在岛上开展基建工作,目前阶段只能是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水泥也只能靠我们自己运输。”

“武政委的意思我明白了。军委命令我们建设军事基地的目的不就是这个吗。济州岛只是作为物资和部队中转站存在的。目前阶段军委和中央并没有准备在济州岛上进行全面建设的计划。”

徐远志其实也知道自己命令舰队


状态提示:353.第353章 、炮击金州卫 6--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