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科幻未来>红警之回归祖国>第二卷之第一章 新德里宣言

中美首脑晤谈之后,中美苏英四国代表齐聚一堂,美国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受杜鲁门委托,根据美、英、苏、中四国会谈和美中、中苏、中英、苏美、苏英、美英会晤精神,起草正式的《新德里宣言》,关于承认归还台湾于华夏的问题,霍普金斯拟订的供罗斯福审阅的草案初稿明确表示,被日本背信弃义地所窃取的华夏之领土,例如东北和台湾、琉球、海参崴、库页岛、南海诸岛,应理所当然地归还华夏,霍普金斯起草的《新德里宣言》草稿先送给华夏代表王宠惠及蒋介石过目,然后交由中、苏、英、美四方官员亦中方是王宠惠、美方是霍普金斯和驻苏大使哈里曼,英方代表是外交大臣艾登,苏方代表莫洛托夫共同讨论签署交换文件正副本,正式确认各国所负之责任与义务,大体完成对战后世界格局以及接管之地区的分配。

会议结束之后,王宠惠作为中方代表与英国代表外交大臣艾登交换《中英联合声明》包括归还文物与香港托管,缅甸以及藏南的领土分割等内容,随后,王宠惠与苏联代表莫洛托夫交换《中苏开罗宣言》文件文本,苏方归还之华夏领土即日生效,但是华夏方面必须履行其承诺的义务,并且消灭上述区域日军和土匪还有民族武装部队,自行解放被归还的华夏领土,并租借海参崴与旅顺一部分作为军港。

关于租借旅顺与海参崴军港方面蒋介石并没有什么异议,只不过在续约方面认为主动权抓在苏联人手中似乎不妥,不过文平知道这头红色巨兽坚持不了一百年,所以续约之事自然无从提及。

新德里会议可以说华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称之为华夏的节日未尝不可,但是文平自己心底明白,为了这个所谓的节日华夏付出了怎么样的代价,接下来志愿军有两个主要战场,即远东战场、东南亚战场就等于集中了兵力和力量在东北与侵略者进行血战。

而文平的战略目的不仅仅是入驻东北剿灭残敌,是要集中兵力与苏联进行一场真正的复土之战。文平知道苏联绝不会这么算了,他们接下来一定会激化两党的矛盾,苏联方面归还中国的领土最后还是需要自己去占领的,而且不能坐享所谓胜利。如果坐等胜利的话就会失去美国的支持,美国人之所以支持华夏就是因为华夏军队有被利用的价值,如果失去这个价值,那么历史很有可能会回归原有的轨道,历史上美国人为了战后利益分配提早的出卖了华夏的利益。导致华夏作为战胜国反而失去了固有领土。

在文平看来无论多么大的牺牲代价,眼前的一切都是值得维护的,后世华夏人口众多资源极度匮乏,一切的一切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缺乏生存空间所致,苏联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华夏更加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都是一寸山河一寸血肉打出来的,现在为了保卫祖宗留下的基业与土地,文平甚至不惜一死,文平自认是一名民族主义者。谁动了华夏的一寸土地就等于是动了他的命一般。

新德里的夜色无疑是美好的,但是似乎现在还不是享受这夜色的时候,在《新德里四国宣言》的基础承诺之上,文平与蒋介石同杜鲁门进行了密会,密会进行了三分之一,始终是围绕着美苏之间的关系,杜鲁门直言不讳的告诉文平,虽然有中苏新德里宣言作为依据,但是苏联人翻脸的可能性还是有的,只有华夏军队尽快接管进入其承诺归还的地区。对其进行实际控制方能有效达成中苏开罗宣言的实质内容,这一部分是文平与蒋介石最为顾虑的。

同时,文平也深深为美国的国家战略的考虑感到无比的震惊,作为民选总统的美国的国家政策竟然能够传承一脉。这在华夏人看来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格局简直是不可能的,但是美国人确实真的做到了,他们用美利坚精神和意志开始从着眼点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全球战略的气魄,这让文平震惊之余感到异常的巨大压力,现在还同属同盟国阵营之时,美国人就开始在国际战略上拉拢华夏孤立苏联。用华夏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以换取苏联未来对远东地区的巨大军事压力,化解苏联对欧洲方面的压力。

这是典型的祸水东引的战略,如果不从后世的整体世界格局,尤其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持的观点进行分析,恐怕真的没有人敢于想象美国人竟然有如此的气魄在几十年前布下这个全球战略主导的大格局。

苏联方面虎视眈眈也好,美国人的看似友善帮助实际上是祸水东引也罢,现在的华夏没有资格去讲条件,尚且能够有被人利用的价值而庆幸,在这种条件之下取得复土的胜利,尤为可贵至极。杜鲁门认为华夏将海参崴与旅顺租借给苏联方面是不明智的,这给予了苏联插手太平洋的可能,现在的苏联虽然虚弱无比,但是杜鲁门非常清楚,斯大林主导独裁下的铁幕政权可以集中一切人力物力去研究发展某一个方面,比如穷兵黩武,这一点美国是做不到的,不到战争驾临头顶,美国的国家战略是绝对不允许总统搞什么危机制度去扩军增加军费预算,国会亦不会给予总统和国防部如此的权利,美国是民主社会,一切要以宪法为基本,斯大林可以随意修改苏联宪法,而前总统罗斯福穷尽毕生也未必能够修改一条半条。

不过当下,杜鲁门相信华夏根本不可能看得那么远,从蒋介石与文平感恩戴德的模样,杜鲁门知道自己的盟友战略以经


状态提示:第二卷之第一章 新德里宣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