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科幻未来>红警之回归祖国>第一百零四章 血染广场1

城南三宝广场的激战可谓惨烈至极,中日两军如同在比拼火力一般,七十五毫米野炮、七十五毫米山炮、一百五十毫米迫击炮、八十毫米迫击炮、四十毫米火箭筒、三十七毫米战防炮,轻重机枪掀起一阵阵的弹雨,你来我往之间还有双方重炮兵发射的重炮榴弹,冲天而起的烟柱足足几十米高,十几辆日军的战车冒着滚滚的黑烟在燃烧着,广场中央倒毙着几百具形态各异的日军尸体。

志愿军士兵如鱼得水,他们总能出现在日军意想不到的地方更为惨烈异常的战斗则是围绕着三宝广场进行的,日军企图向左右两翼渗透攻击,而志愿军则誓死坚守阵地,在狭窄的街道巷战中,装备了大量冲锋枪和手榴弹,并且熟悉地形的中,他们以五到十人为一组,往往是一组吸引日军注意力,另外几组从四面八方发起突然袭击,在冲锋枪凶猛的火力加手榴弹下,往往血肉横飞的就是日军,游击的守军小分队结合阵地抵抗日军的进攻,不断利用夜色攻击日军薄弱的侧翼。

志愿军的战术让日军非常不适应,尤其是巷战中三八式步枪远远不敌中国守军的冲锋枪和毛瑟手枪,虽然很多建筑物都被炸成了废墟,但是依然遍地布满了中国守军留下的诡雷,这些诡雷炸得日军可谓是鸡飞狗跳不亦乐乎。

日军步兵第二十八师团长纳见敏郎望着枪炮声激烈异常的城南无奈的叹了口气,其指挥的步兵第三联队与步兵第三十联队都在突破城垣的攻击战中遭遇到了空前的损失,所以现在休整的他暂时只有看表演的份,第二十八师团与首里守备旅团现在都各自憋了一口气,首破南昌城垣的荣誉被长勇轻描淡写的淡化了,在长勇看来首破城垣防御算不了什么,因为那都是牛岛满阁下指派的九六式一百五十毫米口径加农炮大队的功劳,不过九六式一百五十毫米口径加农炮大队已经不复存在了。

所以两人又各自寻找到了下一阶段的目标,那就是占领三宝广场,所以左翼归第二十八师团的第三十六联队,而右翼归首里守备旅团团的第一四五步兵联队与八重岳守备旅团团的步兵第一三一联队、步兵第一三二联队,共计投入三个步兵联队共计右翼。

日军士兵徒劳的试图通过近二百米空旷的广场就等于是在自杀,志愿军的重迫击炮与直射炮都大大的超过了日军的数量,而且不时的还给日军火箭筒伺候,轰得日军是目瞪口呆。

往往是日本人用战防炮或者九二式步兵炮掀翻中国守军一挺重机枪,中国守军就能掀翻日军至少五挺轻重机枪,而且精准的大口径野战重型榴弹炮发射的炮弹就会不期而至,将日军来不及转移的战防炮和步兵炮炸上天。

日军虽然也采用炮火支援,但是在精度方面与志愿军相比就相差太远,两军阵线距离太近,日本人也知道自己陆海军航空兵高空投弹轰炸的精度很不靠谱,低空只能采用攻击机进行扫射火力压制,但是自从庆良间县城内隐藏的德制八十八毫米口径高炮开火击落二十二架日机之后,日军的战机再也不敢在南昌城上空玩特技了。

庆良间县城下的大战牵动着各个方面的心,牛岛满怎么也想不通,明明已经攻破了城垣,按以往交战的经验,华夏军队不全军溃散也早就突破了,自己围三攻三,就是为了给守军留一个可以突围的假象,结果守军根本没有任何突围的意图,反而战斗意志极强,无论是强攻、夜袭都不是志愿军的对手,尤其是在惨烈的巷战之中,遍布满城的尸体中七成半左右都是日军的,为了弥补巷战中的火力差距,日本人甚至将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和九六式轻机枪集中起来使用,妄图扭转火力差距。

让日军非常无奈的是轻机枪毕竟是轻机枪,其与冲锋枪的战术功能简直有天壤之别,最后的结果是突击部队全灭,几十挺轻机枪全部被志愿军特战中队缴获去了?

原本认为自己非常擅长巷战的日军这次是真正碰上了巷战的老祖宗中国人,文平的巷战理论可不是盖的,对于文平来说,巷战就是在街巷之间逐街、逐屋进行的争夺战,敌我短兵相接、贴身肉搏,残酷性非常之大,敌我彼此混杂、犬牙交错,战场危险性强,巷战和野战的最大不同在于,战场被无数建筑所分割,任何作战单位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而狭窄的战场之中,谁更熟悉环境,谁就能够在交战中占据更多的优势。更何况在后世文平他们执行的多数任务就是城市反恐。

防御反击中的志愿军士兵的游击部队的官兵全部将自己的钢盔脱掉,这是文平给游击分队下达的死命令,携带充足的弹药和尽可能多的手榴弹,保持身体的干燥和保暖,摘下钢盔带回软顶帽,因为激烈的战斗中,钢盔太容易暴露目标了,而且即便被子弹击中,不被击穿钢盔的话,子弹巨大的冲击动能也会将士兵的脖子震断,所以实战中士兵钢盔的带子是从来不系的。

对于头戴钢盔紧系带子异常紧张的日军士兵,庆良间南城已经注定要成为他们的坟墓了,大批伤亡之后的日军也开始学得聪明起来,也采用小部队穿插配合的方式,对不熟悉地形的日军来说,这种小部队分散渗透的战术更让他们损失惨重,也更加便于志愿军发挥火力优势,日军步兵的武器装备再一次证明了其的所谓节约型相对于对手武装程度的战争理论纯属就是扯淡。

面对至少十比一的巷战伤亡,日军第二十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四章 血染广场1--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