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方袭阳,杨李氏又回到了正屋,见到兖国公主赵佳柔已经来了,忙见礼,赵佳柔笑着把杨涵瑶扶了起来,道:“妹妹何须多礼?你我乃是平辈,你这样倒见外了。”
杨涵瑶笑着说道:“姐姐为长嘛!这礼还是要守得。”
赵祯看着二人相处和睦的样子,不仅感到一阵安慰,笑着说道:“嘉宁啊!朕的兖国公主对你的诗文可是爱得紧,值此重阳佳节,又是姐妹情谊相投,何不赋诗一首?”
“官家说得极是。”曹后在一旁打趣道:“嘉宁这进了京城好像都没有再写诗作文,着实该罚。”
杨涵瑶脸红了,她哪会作诗啊?肚子里的货拢共就那么些,抄一首少一首,若不把握着,不到她及笄,估计就抄袭完了。然后非得落个“江郎才尽”的名头在身上,这可不是她愿意看到得啊!
“母后,您就别打趣妹妹了,您看,妹妹都被您说得不好意思了。”善良的赵佳柔见杨涵瑶红了脸,忙开口解围。
这一开口,惹得赵祯,曹后还有一干大臣都很不厚道的笑了起来。大人还逗小孩子的乐趣此乃常情。杨涵瑶虽聪慧,可却还有着一张十岁孩子的皮子,所以自然而然地也就沦为了为大人逗趣的对象。
“禀皇后娘娘。”一旁的杨乐贤见到阿姐这样,其实他知道,阿姐不喜欢作诗。因为阿姐也不止一次说过,诗词再好,文章再好,却解救不了百姓的贫困,也解救不了一个民族的苦难。
杨乐贤作礼道:“阿姐其实平日在家也甚少作诗写文。因为阿姐常说,诗词作得再好,文章写得再美,却不能解民于倒悬。因此她不爱作诗也不爱写文。”
此话一出,刚刚还笑盈盈的一干大臣顿时脸上闪过一丝尴尬,赵祯愣了下,看了眼杨涵瑶,杨涵瑶忙福身,说道:“臣女该死。”
赵祯摆手,问杨乐贤道:“那你阿姐爱做什么?”
“阿姐说世人不屑阿堵之物,却离不开阿堵之物,实在是虚伪。世人都道它臭,却又离不得它。下到黎民百姓,上到国家朝廷,其实都离不开一个‘钱’字。百姓若没有钱,就要饿肚子;国朝若有了钱,就能安抚百姓的肚子。”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吃饱穿暖了,就会感到君上的仁慈与恩德,受君王教化而不生异心。除此之外,国朝有了钱还能为百姓修路,造桥。”
“外敌入侵时,也有钱打造兵器,抵御外敌,使臣民不受蛮夷欺辱。所以阿姐她不陶朱公,赚很多的钱,去接济穷人,让更多穷人家的孩子也能有书读……”
杨涵瑶头上的汗都下来了。这话听着怎么都好像自己有异心一样呢?若是个多疑的君主,会不会对自己有什么想法了?
可她也不能去怨自己的弟弟。毕竟这话她是对杨乐贤说过,并以此来教育他的。而杨乐贤尽管吃了十颗益智丸,可这益智丸吃了,增加得也是智商而非情商。
杨乐贤一个五岁孩童能做到这般已是不易。小小的他怎能知道大人世界的险恶呢?
就算赵祯没想法,可这把钱挂在嘴上这样说,免不了又要被大臣们吐槽了吧?
杨涵瑶垂着脑袋,大有一种等待被判刑的感觉。直到赵祯一声“好独特的见解”传来,这才微微松了口气。再握了握手,这时才发现,自己的手心已经全湿了。
果然是伴君如伴虎啊……
杨涵瑶幽幽地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