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第三极崛起>第970章 土崩瓦解(一)

华东以及华南日军的全面崩溃有其必然的因素,占领东北十多年,日本并未从东北获得超额红利,除了粮食算是小有收获外,煤炭获取的数量,产生的价值,是无法弥补关东军在整个东北地区的能源消耗,勉强等同于中国煤炭获取数量,弥补了关东军燃油消耗,钢铁则完全是负数,获取的铁矿石加上冶炼,也就比关东军消耗的武器弹药用钢多一点,算是运回国内的运输费用,其实并不合算。

尤其到了四三年,整个中国战场已经完全依靠日本在其他地方获取的物资来支撑,连粮食都得朝鲜供应大部分,日本国内生产压力巨大,当大量士兵阵亡后,劳动力已经严重制约了日本国内的生产,换做别的国家,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继续下去的必要。

蒙疆攻入朝鲜,占领济州岛,登陆九州,轰炸日本工业基地,已经是雪上加霜,而美军太平洋舰队一举摧毁日本联合舰队,成了压垮中国派遣军最后一根稻草。

和德国不同,日本占据广阔地区不假,但各处都没有陆路通道,海上生命线至关重要,当日本本土和中国、东南亚各地的海上通道几乎被切断后,海外日军的命运已经注定。

西尾寿造率领的中国派遣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物资的匮乏,华东、华南各师团能够强行掠夺解决衣服、粮食的自补给,但无法解决持续消耗的弹药,别说上海、南京没有像样的兵工厂,就是有,原料也无法解决,现在的日军和历史上的八路军有些相似,子弹都得算着下发,训练用的弹药完全停止,这样一来,补充的新兵根本没有训练的机会,战斗力下降非常厉害。

引发中国派遣军全面崩溃的核心就是物资,而导火索,则是汪伪政权,早在平津战役期间,汪伪政权中很多大员就已经看到前景不妙了,周佛海借助早期和戴笠之间的一些渠道,更加频繁和重庆联系,以前还算是脚踏两只船,平津之后,那是完全向重庆效忠,意图后路,大量机密情报源源不断到了戴笠手中。

而汪伪政权二号人物陈公博,在汪精卫赴日本看病期间,临时接管了汪伪政权权利,这个大汉奸此时也开始考虑后路了,派出亲信和重庆接触,指望用手中权利,来换取今后的政治地位。

汪伪陆军更是想尽办法向重庆靠拢,各级将领趁着手中还有兵权,以此为筹码,不仅仅想要保命,甚至于还想借此摇身一变,成为国府的人,而重庆也乐于收编,军统、中统都派出大量人手前往商谈,以获取功绩。

孙良诚第二方面军、吴化文第三方面军、张岚峰第四方面军、庞炳勋第五方面军、孙殿英第六方面军因地处鲁西、豫东、皖北等地,在山东八路军、江浙皖新四军和重庆各战区的夹缝之中,非常怕蒙疆联合延安一路南下,将其剿灭,尤其是山东八路军主力各师表现出强大战力让几人如热锅上的蚂蚁,拼命找各种关系联系重庆,想要通过反正来得到重庆的庇护。

而驻守江苏的任援道第一方面军及李长江、杨中华各部更是着急万分,他们在日军的监视下,难以轻易和重庆肆无忌惮的联系,周边又都是新四军,几人手上筹码多多,可要想用好,着实不易,薛岳大军进抵南京,吸引了日军的全部注意力,算是给几人带来好消息,任援道秘密派出自己的参谋长黄其兴前往安庆,接触薛岳,只是让他头痛的是,手下第二军徐朴成也私自派人和重庆接触,几个师长也打着小心思,当下官越大,反而可用的筹码更少。

汪伪军政两方人员都打着心思,日本人不可能毫无察觉,周佛海等人的异动已经让西尾寿造的派遣军司令部心烦了,而伪军的不稳才是要命的事情,在蒙疆和八路军的压迫下,整个中原地区的伪军都被压缩进入山东、江苏、安徽等地,而且和重庆军队犬牙交错,从地图上看已经有些滑稽了,真要是势不两立的交战双方,早就打得一塌糊涂,那里会有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西尾已经不指望这些伪军能够给他带来多少帮助,他只希望汪伪伪军能够因利益原因,不让重庆军队轻易通过防区,只是眼下看来,这也不太可能,他已经知道,在日本养病的汪精卫因拿不出建设性的东西,而且也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国内对其完全失去了兴趣,加上东京遭遇轰炸,根本没人去管这个无价值的中国人,虽然没有像当初赵子赟和王亚樵说的,让日本人杀了他,但也是在一处民居等死,而且不管他的随从和陈璧君如何找人,都无法让一个有些权利的日本人冒险安排他们回国。

人心惶惶的汪伪政权中,率先崩溃的是其警察体系,王亚樵持续不断的刺杀针对最多的除了汪伪特务机关人员外,就是汪伪警察,而且引起的恐慌更大,汪伪警察毕竟不像秘密机关那些人有些神出鬼没,王亚樵要想找到他们的行踪也是要花功夫的,当日军各地宪兵已经无法顾及王亚樵这种斩断手脚的刺杀时,各地警察遭遇灭顶之灾,王亚樵甚至在上海一天之内可以连扫七八个警察局,一开始还找着罪恶极大之人,到后来,有些滥杀了,只要穿制服落单,小命都要小心守护才行。

当罗君强接任上海市秘书长兼任警察局长才一天,就被王亚樵的人击杀在去警察局路上时,上海警察体系瞬间崩溃,所有伪警察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丢弃身上的狗皮,能逃多远算多远,不但要逃出王亚樵的视


状态提示:第970章 土崩瓦解(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