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计划的出发点非常好,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发生了异化,手段本身代替了目的,单纯的增长数字成了唯一的追求的目标。这个过程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由于志需国前期发展中只注意商品市场的繁荣,却忽略了生产这一切的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保护。引进资金与技术,落实到具体环节往往是引进先进生产线的合资与直接投资,但是生产这种生产线的技术是引进不来的,没有人会给自己制造竞争对手,就算学会管理它也不能自立。在这个过程中志需国原有的基础装备制造产业陷入全面困境,大量企业倒闭许多工人失业,等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想扭转的时候问题已经很严重。——这是“硬件”上的失误。
第二,虽然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知识经验的重要性,却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培育这一切成长的“知识产权”与“国民教育”两大支柱。在一个马路边摆摊可能有人抓,而出一款软件满市场都是盗版却管不了的环境中;在一种研究出版十分不畅,可一部著作在网上四处盗链却难以制止的情况下,智慧与知识的合法价值都甚至经常被蔑视。看上去感觉或许不太严重甚至会有短期利益,却意味着一场渐进的全民族的道德危机,大量高端人才远走海外,投机客纷沓而来。——这是软件上的失误。
这两大失误是全局性的,也有历史原因,有些难以避免有些却属人为,单独的一个企业或一个地方很难独立改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清润集团十年前进入了乌由啤酒市场,以一条生产线为投资取得原滨海啤酒厂的控制权,并享受到其他企业无法享受的宽松环境与优惠政策,快速发展起来。乌由其他的几家啤酒厂在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其间也有过几次互有胜负的市场较量,但最终背景与实力都比不过清润集团。
本来乌由市场可以容纳这些啤酒企业,另外的啤酒厂虽然处于劣势但仍可生存,可清润集团不愿意这样,而当时的地方政策也帮了清润集团的大忙。当地政策鼓励清润集团收购地方企业,甚至有人出面扫除了市场收购的障碍,使得本应在市场中受到强烈抵制的垄断收购行为变得顺理成章还颇受好评,因为这一切都显示为引进外资的政绩。
清润集团以乌由为据点继续向周边扩展。志虚东北地区很多城市的地方啤酒企业,尽管当地市场没有受到清润集团产品的冲击,可仍然纷纷被清润集团收购,这些收购都是带着优惠条件被鼓励的行为。到最后,清润集团已经占领了乌由地区大部分啤酒市场,剩下的一些地方啤酒企业不战而降,甚至有地方官员主动找上门来联系,希望清润集团收购当地啤酒企业,以为是一种先进的时髦。
就这样,清润集团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完全占领了乌由以及周边地区的啤酒市场,一家不剩,所有啤酒厂都是它控制的!清润集团在好望非的总部也从一家啤酒生产企业转变为一家产业投资控股集团,其规模和利润都比当初扩大了几十倍。——洛水寒的介绍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