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氏嘴角浮起一抹嘲讽的笑意:“三叔真能出人头地才好,若是不能,以后这个家分了,他们才晓得什么是真正的苦日子!”
大老爷打发人回来取银子,顺道也将回信送达,许了三爷读书一事,另修书一封与三爷,多是勉励激励之语。三爷楚文展自此收起别的心思,将早已翻烂的《论语》等书搬出来苦读。按照大夏朝的科举制度,县试每年二月举行,一共五场,四月放榜,取成绩优异的考生,也只有一等才能称为孝廉即秀才。
有了秀才的身份才能参加省级考试,即每隔三年举行的乡试。就单单秀才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考上的,放眼天下,五六十岁还在苦读每年下场考的人也不少。如楚文展、楚云飞、陈明贤这样的十几岁便得了秀才的实在是少。
而即便考上了秀才,也未必就能中举。但万一楚文展就真的一举过了呢?自己的丈夫除了读书别的什么都不做,考了这些年,也没能考上,若楚文展考上了,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那嬷嬷仿佛看出了阮氏的心思,笑着道:“没有家里长辈提携,又无银钱打点周旋,官岂是那般容易做的?”
这倒也是,阮氏出身山西望族,原也是官宦人家,如何不明白官场上那些弯弯道道。三爷无钱无势,即便真的考上了,也要指望家里支持才能走得更远。
转眼到了冬月,下雪纷飞两天两夜,整个世界银装素裹焕然一新。虽然年味儿越来越近,然楚家的气氛仿佛还处于楚文博、楚云飞失势的阴霾里。唯一值得高兴的便是二老爷的事有了新的进展,在冬月中旬从京都赶回来,还带回来另外一个消息——明珍的公公王大人晋升吏部尚书一职。
消息是小黄氏亲自送来的:“……不知道四弟妹打算什么时候送年礼去京都?”
明玉这两天确实已经和秦氏商议着年礼的事,四太太还在京都,三太太、五奶奶都不能少了,还有明菲的婆家赵家,以及淮安陈老太太、大太太、苏州堂叔老爷等等,虽然不是刻意,但明玉这些日子真的好像把明珍以及王家忘了。
这会子听小黄氏说起,香桃等人都不觉放下手里的活计朝这边望过来。
小黄氏笑着道:“我们已经预备好了年礼,想着好一道送去。算着日子也不远了,就是不晓得王夫人和你姐姐有什么特别喜爱的……”
落英一时没忍住,不屑道:“送不送都不打紧,我们七姑奶奶素来眼高于顶……”
话没说话就被香桃打眼色阻拦,小黄氏眼里闪过一抹诧异,明玉已笑着道:“二嫂和二婶婶有心了,只是,七姐姐到底喜欢什么我也不大清楚。”
再说,送礼送给王家,也单非明珍一人。
小黄氏也不隐瞒,道:“我们老爷去京都时也登门拜访了王大人,王大人不得闲相见,送去的礼也被……不晓得是不是碰上了他们家的忌讳,或者还有别的缘故。”
原来是这样,楚二老爷只怕去京都这段时间也走了不少的门路,至于王家是不是有什么忌讳,明玉就不得而知了,“我倒是晓得王夫人礼佛,别的也不大清楚。王家早些年就离开苏州,两家虽有来往,终究是我三婶婶与他们来往较多。不瞒嫂子,我虽在淮安长大,却从未去过王家。”
小黄氏就叹了一口气,十分纠结的模样:“委实不晓得是哪里出了错,所以才想来问问四弟妹。”
看来二老爷的仕途只怕还要指望王家,而王大人如何,明玉实在无法知道,但若是想通过明珍,依着明珍的性子,只怕也是行不通的。
王家如此之盛,还真是始料未及。
小黄氏见明玉不说话,想了想又问道:“那四弟妹是如何预备的?”
“这两日忙着给老太太和淮安老家那边的亲戚预备,京都毕竟要近一些,缓几日也来得及。”
小黄氏不免有些失望:“如此,我先回去和母亲再斟酌斟酌。”
说着顿了顿,喃喃自语道:“不晓得是不是上次送礼不小心得罪了他们?”
上次陈明贤他们回去,楚二夫人预备的礼赵家远比王家丰厚,但四太太不可能把这些都说出来吧?明玉踌躇着道:“王大人只怕是忌讳树大招风。”
王大人孝期复启,原就非比寻常,复启也不过三四年的时间,便从侍郎晋升尚书官居二品,如此之盛,还不更加小心行事?小黄氏觉得有道理,笑着道:“这样的话,不如就预备一些咱们这边的土特产。”
明玉笑着不置一词,香桃忽然道:“算起来七姑奶奶的孩子如今也差不多半岁了吧?”
小黄氏这才想起之前预备时,就预备了一些小孩儿的玩物,香桃这话无疑不是提醒了她。一般的土特产真是只能聊表亲戚间的意思了,既然不能太过显眼,但也可以从小孩子入手。小黄氏急匆匆告辞。
小黄氏一走,屋里几个丫头的脸色都冷了下来,落英愤愤不平道:“如今七姑奶奶和三太太她们不晓得乐成什么样了!”
香桃看了神色凝重的明玉一眼,拉着落英去了西窗下,低声责怪:“你刚才也太鲁莽了,无论如何,七姑奶奶和咱们姑奶奶都是姊妹,当着二少奶奶的面儿,你这般浑说也不怕别人起了疑心!”
只怕小黄氏和楚二夫人已经起了疑心了吧?今儿小黄氏过来便问明珍和王夫人的喜好,明玉思量片刻,一扭头见几个丫头都愤愤不平。说起来,不过是她和明珍之间的恩怨……
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