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里头,道姑又赔了不是:“两位施主略等等,前头要行个梯度净身的礼,两位施主这会子去了,只怕那姑娘身上不干净的东西趁机作乱。”
时辰还早,江夫人并不着急。那道姑又找了个十来岁的小道姑进厢房来伺候茶水,自个儿却先出去了。虽然是道姑,到底年纪小,喜欢瞧热闹,见那小道姑心不在焉,江夫人也叫她出去了。
刚才匆匆一瞥,只觉那姑娘模样清秀,江夫人不仅感叹:“到底是好人家的姑娘,瞧着岁数也该嫁人了,若没这一遭,何苦来这清苦之地?王家那个才真是个混账,害人不浅!”
说起来已过了半个多月,那姑娘的额头竟然还缠着厚厚的纱布,听说昏迷了三天才醒来。那么当时她定然是一心寻死的,让那姓王的背上一条人命,依着文大人的作风,那姓王的也跑不了,不晓得现如今为何又要活下去?
明玉只觉心里沉甸甸的,她若果真是那两家的人,活着比死还痛苦吧?王家……明玉暗暗咬了咬牙。
大约半个时辰,外头的仪式才结束,佛堂也已清理干净,两人去拜了菩萨。出来时,恰好瞧见一位才换了道姑袍,额头包着纱布的道姑走来。
这么近距离地看,才发觉她虽然剃了头发,却眉清目秀十分漂亮。不管她到底是不是那两家的人,但也在烟花之地生活过几年,身上却无半点儿胭脂气,反而透着一股子高洁。她神情平静,行了个佛礼,擦身而过。
明玉不觉顿住步子扭头望去,她跟着一位年纪大的道姑朝里面去了,很快就不见踪影。
几乎同时,明玉和江夫人齐齐叹了一声。
寺庙、庵堂的和尚、道姑,通常的来路是那些穷苦人家养不起孩子,又不愿孩子为奴为婢,为了孩子有口饭吃便送来。也有一部分是买来的,极少数家境不错自愿来这样的清苦之地。不管怎么样,这位姑娘都是走投无路才来了这里。
这么一耽搁,已接近午时,索性留在普济寺吃了斋饭再回去。
江夫人给了小和尚碎银子,吩咐人跟着下去张罗,转身见明玉面色沉凝,想着在庵堂遇见的那姑娘,江夫人道:“人各有命,这也是那姑娘的命吧!”
明玉勉强一笑,心里不知什么滋味。倒是衍哥睡醒了,揉着眼睛迷迷糊糊坐起来。
“这小不点还真会睡,几乎睡了一上午呢!”
云妈妈给衍哥穿好衣裳,衍哥就嚷嚷着饿了,江夫人失笑:“莫不是肚子没饿,还要继续睡不成?”
忙打发人去催催,把单独给衍哥做的软和的吃食快些送来,又叫丫头把带来的点心取出来,瞧着衍哥狼吞虎咽的样子,江夫人笑得前俯后仰,厢房的气氛也变得轻松起来。
吃了斋饭,又略歇了歇,正预备回城里去,一位婆子领着个小和尚进来,作了佛礼,道:“后面庵堂的静悟师父想见见陈家施主。”
明玉一怔,她娘家姓陈,但嫁了人之后,也就贯了夫家的姓,出门走动别人称呼她也皆是楚少夫人。
江夫人也愣了愣,看着明玉道:“原来妹妹在这里有熟人?”
虽然来过普济寺,但今儿却是头一回去普济寺后面的庵堂。难道这位静悟师父,就是那位姑娘?她如何晓得自己娘家姓陈?徐之谦不是说,整件事他根本没出面?难道已经暴露了?
江夫人见明玉满脸疑惑,目光凝重,晓得她是要见一见这位静悟师父,便道:“我在外头马车上等妹妹吧。”
说罢先行一步,云妈妈带着衍哥也跟着出去了,屋里只剩下落英、落翘。不多时就瞧见那位额头缠着纱布的道姑略低了头走进来。
明玉起身,那道姑走上前来行了个佛礼:“多有冒犯,还望施主莫怪。”
明玉还了一礼,轻轻摇头表示无碍,请法号静悟的道姑坐下说话。静悟师父又行了一礼,在明玉左下手的椅子上坐下,方把头抬起头,带着两分不确定,七八分肯定,问:“施主可是出身淮安陈家?与王家大奶奶同宗?”
明玉一时莫不是她找来的目的,却也在她身上感觉不到半点儿敌意,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静悟师父轻轻一叹,目光沉静,道:“早在几年前,我便晓得淮安陈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