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抗战往事>第049章 开战

远征军一共三十万人,全部是中国军队,久经战阵的中国军人,另外还有王汉章的六万预备役,不过王汉章自己都知道没有什么战斗力,不但训练不足,关键的军官更是缺乏,王汉章的意思是把把门先当作预备役,要是前线哪支部队需要补充兵力就先把他们补上,等打完了就还回来,那自己就有作战经验丰富的士兵了,即让别人感激自己,又让自己能够获得优秀的士兵或者军官,一箭双雕的好事。

日军在缅甸的兵力有二十三万,其中日军15万人,五万泰军,据说是泰国战斗力最强的部队,到底怎么个强,王汉章和所有人都不知道,但是至少不会比日本人强了,所以大家也不是太担心,至于缅甸独立军,发生了屠杀的事情,缅甸独立军还甘不甘心卖命的问题很值得怀疑,不过我们肯定还是当他们死活卖命,但是还是得往最坏的去打算,就当这三万缅甸独立军都彻底的为鬼子卖命,不过他们的战斗力肯定也不怎么样,但是他们是本地人,还是会给远征军带来不小的危害。

日军两个师团分布在靠云南的泰缅边境另外还有2个泰军师归日军指挥,总共6万多人,泰国境内的泰军会不会在战争爆发后来增援,这个就是以后的事情了,他有援兵,远征军也会有。

日军其余十七万部队则分布在彬马那南面的东吁、卑谬以南的广大地区,而且鬼子学乖了,把缅甸独立军全部调到了一线,还有泰军的两万多人也被调到了一线,不知道是要隐藏什么东西,还是怎么样的。

中国军队在河里分段投下了大量的无叶树木,所以无法顺河而下,不过中国远征军也没什么可用的船,所以不需要,但是日本人有大量的船只,不过他们也不能用了,他们的船根本上不去。

日军计划进攻的时间是11月10日,因为自从海战之后,日本的海军力量损失太大,到现在几乎是没有什么舰只补充,尽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但是那只是对于中国来说,对于美国来说,对于浩瀚的大西洋来说,日本明显感到了海军力量的不足,美军又在太平洋上进攻,使得日本根本不能全力准备缅甸战事。因此计划也是一再的拖延。一直到最后决定在11月10日作为进攻的日期。

而中国方面则是英国人的原因,总是扣押中国的物资,前期加上远征军接受美式的训练,熟习武器使用,所以也就没有进攻了。

四川的兵工厂已经开始生产,加上美国人的承诺,最主要是开始就积蓄了很多物资,为了打这一仗,全部拿了出来,蒋介石豁出去了,另外远征军的粮食问题,王汉章基本上解决了,所以后勤压力小了很多,国内或者从印度运过来的是一些干粮,罐头、饼干一类的东西,甚至王汉章都能提供一些饼干之类的。

王汉章之所以没有把这些东西留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时远征军在缅甸出生入死,今后自己就会占据他们打下来的地盘,另外他们很多人会在战争中死去,所以王汉章想让他们在活着的时候生活的好一点。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就开始养三十万人,等王汉章真正有三十万人马的时候就不会感觉压力很大了。王汉章现在是借着有人撑着,先好好的锻炼自己。要不然等到拿下缅甸,到时候不但要严防英国人,还要养几十万部队,自己又没有经验,手底下又没人才,肯定是没办法跟英国人抗衡的,后来人对于这种事情可是没有任何优势的,所以王汉章需要这么做。同时借此培养一直专业的后勤兵出来。

当然还有一点点的私心,那就是今后要是万一老蒋要对自己动手,自己现在对远征军好一点,人家或许不太好意思,一犹豫,那王汉章就能得到消息。

还有第四点就是希望今后在远征军多挖点人过来,这么能征善战的部队,随便拿出一个来,也比王汉章的那支部队的新兵蛋子强十倍。

18942年11月6日,驻扎在缅甸的中国空军飞机两百架在凌晨5点就起飞,他们要摧毁鬼子的飞机,保证天空的安全,为了能够在空中占据局部的优势,王汉章还强烈要求蒋介石从美国弄来了有最好的螺旋桨飞机的p51野马战斗机,本来想多要点,至少来个50架,但是美国人死活不给。

王汉章则趁机在老蒋面前说美国人的坏话,说这款飞机在1941年底就定型了,美国人只给英国人,后来才感觉性能好,也自己装备了,估计苏俄也有,美国人才给我们15架,英国人要多少有多少,美国人明显看不起中国,说不定美国佬已经筹划打败日本、德国之后就要打我们了,所以还是做好准备,努力发展军工,在中国广阔的大山之中耗死美国人,他要是敢来的话。

王汉章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不过话是肯定要说的,历史上的美国佬不救把外蒙割出了中国吗,所以美国人看起来没有直接出兵打中国,但是所做的事情比直接打人更伤人。

不过十五架虽然少了点,但是这种飞机可比零式强上不少,王汉章需要的就是用他来对付鬼子的零式飞机,至于其他的飞机p40那种飞机还是能对付的了的。

其实日本是知道美国有一批先进的飞机抵达中国的,不过他们并不是很在乎,因为数量不多,同时他们并不知道中国到底在哪里用,什么时候开始用,所以缅甸的日军并没有太注意。

但是对于中国远征军来说,15架这么先进的飞机,在加上多年来一直在对日作战的老飞行


状态提示:第049章 开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