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抗战往事>第033章 四大核心技术

王汉章现在有了一个新的愿望就是至少把波斯(伊朗)、里海、乌拉尔河、乌拉尔山纳入华夏民族的的势力范围,印度王汉章打算直接占了,当然还要看具体情况,但是恒河以北王汉章是占定了。

拿下恒河以北之后,从中东的石油就可以直接从这里修管道运输过來,而不需要绕过青藏高原或者不安全的海运。

当然占了印度是最理想的,要不然留着始终是一个祸害。

围绕印度大瘟疫的口水战还在继续,但是太平洋和欧洲的战火并沒有因此平息下來,日本人看印度的瘟疫如此的汹涌,找了个借口,把军队撤到了几块沿海的单独地区,并且接管了当地的军政,美其名曰“防止瘟疫扩散到这边,当地人早就被瘟疫吓破了胆,看着日本人如同看见救星一般,欢迎还來不及呢,哪里会反对日本人接管当地的军政。

尼赫鲁此时焦头烂额,虽然对日本人的行为十分不满,但是现在他已经沒有能力抗衡日本人了,甚至还需要日本人的大力支持。

印度的瘟疫让731石井部队的大大的兴奋,他们沒想到自己研究的成果居然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印度北部现在到处都是瘟疫,而且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

他们并不知道这次瘟疫还有英国人的参与,当然英国人也不知道有日本人在参与,他们都一直认为是自己的细菌武器在印度的某个环境下发生了特殊的事情,所以变得如此的厉害。不过不管怎么说,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

王汉章此时回到秦国,着手安排相关,事宜,秦国本土目前拥有兵力60万,部署在新加坡、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广大地区

同时还有一支50万人的建设大军,虽然不是正规军编制,但是全部是由当初修筑铁路的工人而來,他们将会继续在秦国参与基础性建设,修筑公路和铁路还有修筑军事基地。

王汉章把他们集中起來就是为了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组织起一直大军。秦国的海军虽说是亚洲第二(第一是日本),但是力量比起日本相差的十万八千里,而且现在在印度洋上也就只有日本有能力进攻秦国,恰恰也就是他可能会随时进攻秦国,所以王汉章不得不在海军力量弱小的时候加强陆军和空军。

随着众多的兵工厂投入实用,目前秦国已经有一般军队换装了了突击步枪,当然这主要是要给中国的军队换装,要不然秦国已经换装完毕了。

现在拥有一支30万人的全自动化的军队,王汉章相信就小日本那点火力想要打过來也沒有那么容易,何况秦国的空军现在拥有战斗机450架,轰炸机也有200架,还有鱼雷攻击机也有一百多架,空中力量也不容小视。

原本应该有限装备中国国防军和驻扎在北方的军队,但是王汉章认为如果和苏联开战,日本指不定会过來咬伤华夏一口,所以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东南方,只有秦国和大理国稳定,那么中国的西南腹地才会安定,中国才能集中力量对付苏联。

眼下在中国的投入的兵工厂陆陆续续的开工,虽然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但是民生却沒有下降,将轻工业交给民间之后,又沒有外国资本的擦和,民族资本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动力,大量的产品火热畅销,总体上还是供不应求。

而大量的无土农民则被安置到了中南半岛,感谢法国人当年修筑的铁路,火车从中国一火车一火车的拉人过去,就像当年张作霖从关内往东北拉人一样,现在往大理已经迁移了2000万人,有了这些人,龙云终于可以安心了,现在在大理从中国迁移过來的人已经超过了一半。

而大规模的移民也被终止了,这大半年來,为了移民,为了彻底占据这片领土,为了不让人轻易夺走这片领土,华夏三国可是耗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物力。

秦国为此终止了大规模的移民,因为要将大部分粮食供应给移民到大理的人,同时还要生产大龄的药品,以便很多人水土不服得不到救治,索性一切都挺过來了。

秦国和大理国大规模的移民将中国大约4500万的农民迁移到了中南半岛,这给中国减少了无数的麻烦,这些人在之前基本上都是靠租种地主的一些田地过活,甚至很多人家中都饿死过人,沒有饿死的在來之前都瘦的皮包骨头。大移民后这些人一走,不但减少了生存的压力,同时还为沒走的人腾出了生存的空间,他们也有更多的土地中,国家现在又提倡限租限息,同时全国各地都在进行大建设,需要大量的壮劳力,打工可以赚到很不错的收入,他们不用被限制在土地上,因此他们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中国政府自然也就沒有了那么巨大的压力.

大理现在有陆军40万人,空军也有200架战斗机和100多架空炸机,他们北靠中国,西靠秦国,只要防守东边和南边这样的军力也足够用了,而且秦国和中国也可以随时支援他们。

现在华夏三国都安心的进行经济建设,准备几个月后的大战。

王汉章好久沒有呆在秦国了,基本上都是在中国到处跑,处理了这个事情,就要处理那个事情。

现在回到秦国,仔细看看,依旧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工厂,铁路都非常的繁忙,不过这些东西王汉章只要了解一下大概的情况,其他的交给政府的官员就可以。

这次呆在秦国主要是视察飞机包括战斗机和直升机连个系列,另外就是海军,还有就是火箭等太空技术,


状态提示:第033章 四大核心技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