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朝堂上的风向有些不对。等萧明瑜察觉的时候,朝堂的情势早就越演越烈。
起因是都察院弹劾户部的几位官员,都是一些低品级的,最高不过四品。本来应该不会引起这么大的动静,不知景福帝怎么想的,竟然破天荒的让大理寺介入,查这几位被弹劾官员。大理寺接到旨意,不敢马虎,更不敢敷衍了事。于是大理寺倾尽全力的去查,岂有查不出来的道理。
哪里想到,这些官员官职不大,牵连却甚广。本来简单的一个弹劾,发展到后来,竟然成了贪腐窝案。盗卖库粮,贪墨赈灾粮食和银钱,其中还牵涉到工部这几年主持的几次水利修缮。说是工程款子也被贪墨了不少。
皇帝震怒,要求严查,查到一个是一个。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全都介入进来。一个小小的弹劾,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贪腐大案,还是窝案。
一开始很多人都被这个大案给打蒙了,有些反应不过来,只当是皇帝想要肃清朝堂。可是看到后面,就有人看了出来,这次倒下去的官员,竟然多半都是太子一派的人手。妈呀,这是有人借机发挥,针对太子,还是从一开始,就是剑指太子。这一切是不是只是一个阴谋,就是为了打压太子,剪除太子的势力。
那景福帝知道这一切吗?若是知道,为何还要推波助澜,难道景福帝对太子也心生不满了吗?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很多人都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事实。一时间太子的处境显得格外的艰难,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
当有人在早朝上弹劾太子妃的父亲,定国公的时候,这种情况达到了顶峰。
太子就站在龙椅下面,众臣之前。一直低着头,不曾吭声。
景福帝深深的看了眼太子殿下,示意御史继续说下去。御史说完,定国公出面为自己辩解,指责御史闻风奏事,分明是无稽之谈。没有真凭实据,就敢攀咬一等国公爷,真是大胆包天。总之两方人马你来我往,打嘴仗。嘴仗打得不过瘾,干脆赤膊上阵。
此刻景福帝终于发话,御史闻风奏事,这是朝廷法度,没有错。不过随意攀咬就很不好,这一点都察院要自查。至于定国公,各种传闻太多了,为了洗清定国公的罪名,还请定国公到大理寺走一趟,将某些问题交代清楚。
定国公如丧考妣,巴巴的望着太子殿下,盼着太子殿下能够替他说几句好话。
景福帝也给了定国公这个机会,于是问太子殿下,对于定国公的事情有什么看法。
太子殿下内心格外的纠结,他若是站出来维护定国公,皇帝会不会觉着他是非不分,不知好歹。若是不替定国公说话,那皇帝会不会觉着他薄情寡义。太子的犹豫纠结全都落在了景福帝的眼里,景福帝掩饰不住的失望。不过景福帝还是强硬的询问,一定要太子表态。
太子殿下无奈,只能出列,说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儿臣认为,定国公有必要去大理寺将问题交代清楚。若是没有过错,相信大理寺的同僚定会还定国公一个清白。若是真有什么过错,还请皇上小惩大诫,给定国公一个改过的机会。”
定国公很失望,没想到盼来盼去,盼来的竟然是这样。
景福帝也很失望,失望于太子的观望和犹豫。若是在弹劾一开始的时候,太子就做出这个表态,那么景福帝会很满意。不失为君的公正,同样也不失为人的情义。可是太子殿下偏偏在事情扯皮完了,皇帝都在表态了,三催四请的才肯站出来,说了这么一番话。话说的漂亮,其用心却一点都不漂亮,反倒是让人反感。
景福帝暗自失望一叹,挥挥手,让太子退下。太子殿下一眼看去,看到了景福帝眼中的失望之色,顿时神色大动,他做错了吗?这一次又做错了吗?他不该犹豫的,太子后悔起来。
景福帝已经没心思继续早朝,将定国公的事情定了后,就匆匆的下了早朝。
太子巴巴的想要跟到暖阁,同景福帝说话,剖白心迹,可是却被总管太监给拦了下来,“殿下还是回去吧,皇上累了,这会谁来都不见。太子若是有事情禀报,不如晚一点再来。届时奴才一定会进去通报的。”
太子殿下无法,只能黯然退下。太子妃找到太子殿下,哭诉一通。自己的老子被弹劾,还要去大理寺交代问题,作为女婿的太子竟然无动于衷,连句求情的话都不肯说。太子妃如何不失望,如何不生气。这些年来,定国公府对太子的帮助,是有目共睹。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就差掏心窝子了。结果了,却得了这么一个结果。难道在太子看来,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吗?有没有一点感恩的心。太子妃呜呜的哭着,话里话外,都是在指责太子的不是。
话中含义,太子岂能听不懂。大吼一声,“够了,要哭回你房里哭去。孤有正事要做,不要打扰孤。”
太子妃格外的失望,哭着跑了。找太子没用,太子妃段氏就找到苏皇后诉苦。苏皇后叹气,安慰太子妃,“太子也很不容易。那样的情况下,太子说什么都是错。替你父亲说话,就是对皇上不忠。站在朝廷的立场上说话,就是对你父亲不义。太子不得已站出来说话,已经是格外艰难,你就不要再心生抱怨。如今要紧的是,好生打点一番大理寺,让你父亲能够早日回府。这个时候光哭可是不顶用的。听话,不要让本宫失望。”
太子妃不得已,只能止住了哭声。想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