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穿越重生>穿越在十八世纪欧陆>第68章 意大利的胜利 上

马尔森公爵很弱吗?

不,当然不弱,法国大多数将领虽然偏科的厉害,但大多数只是缺乏战略得意眼光,在战术的指挥并不差,至于马尔森公爵,人家都位列四大名将了,马尔森在战术上造诣肯定不弱的。

那么马尔森公爵失败在哪里?

而且怎么会败得那么惨?

他聪明反被聪明误,一心以为我会派遣军队去背后偷袭他,因而错误地进行了拉庭罗会战。

根据阿萨辛的情报,马尔森公爵哪怕是已经找出了潜藏的帝**,并派出相应数目的军队去监视了,他还是小心翼翼地进行了防备。

他确实有防备的理由,一个兵力弱于他的敌人前些时候不敢出来迎战,但过了一段时间就敢了,这不是有猫腻是什么。

在作战地点上,马尔森公爵不但选择了拉庭罗这个较为远离海岸的地方,还从一开始就留住了三万人的预备队,并在正面战场上直接投入了包括八千骑兵在内的三万人的兵力。

8万多的法军,马尔森公爵分派出将近1.5万人去盯住奥地利人,留下将近2万人做预备队以便掩护撤退,那就意味着法军在正面战场只能铺开不到5万人。

一进入战场就投入两万人,毫无疑问,马尔森公爵这是想要在那支可能出现的援军出现之前,利用他的兵力优势快速地,迅速地压垮亚历山大。

但是。这时的亚历山大的军队已经从原来的不到6万变成了将近7.5万人,那么这就导致了在正面战场的马尔森公爵的法军要面对占据兵力优势,多出3万人的帝**。可人家马尔森公爵并不知道。亚历山大的军力已经等同于他了,他还以为亚历山大最多6万多人呢。

亚历山大的那忽然冒出来的2万多人哪里来的?

一个是我安排在君士坦丁堡的舰队,另一个是亚历山大自己从南那不勒斯男丁那里从四面八方抽调的军队。

那一万六千多人,只有6000多人的来复枪团通过海船绕到了马尔森公爵的背后,另外一万人没有派去偷袭而是派遣到了亚历山大的军营里面。

通过6000人袭扰的方式,也正是通过袭扰和自我暴露的行为,大概也有法国人在君士坦丁堡间谍的缘故。迫使马尔森公爵以为除去6000人之外还有一支数目高达数万的援军会忽然杀出。

要知道,155艘船的运载能力高达两万多,法国人宁愿做着最坏的打算。也不会以为我真的就只装了16000人到里面去。

但实际上,我就是只装了16000人。

只不过运兵的舰队兵分了两路。

一路从背后绕过袭扰法军,而不是趁夜重击,目的是提醒马尔森公爵。我看破了他想要吃掉我那支援军的用意。并告诉马尔森公爵,我有后手。另一路则是待在海上,直到马尔森公爵有了进攻的迹象,他们才趁夜走下海船,然后利用不持旗号,不增加炊火,援军食用干粮,躲藏在骑兵营地的方式。这一万人继续隐藏踪迹。

嗯,在错误估计了我派遣援军的方向以后。以劣势兵力对优势兵力,这是马尔森公爵失败另外一个原因了。

老人渣最爱说的话里面就包括这样一句“在战场,枪最多的那一方往往才能让上帝给出他的恩宠。”

从而可以看出,上帝老人家也是怕拳头的。这也是为什么我知道奥地利人很渣,但也要下了死命令让他们配置做做动作的缘故。

马尔森公爵错误地地认为对面的亚历山大率领的军队跟他能够铺开的军队比他少,哪怕就算军队数目相等,他非常有把握在正面压上大量部队之后会一下子把亚历山大给打懵。

当战斗展开的那一刻,马尔森公爵就发现战况跟势均力敌的设想不一样,亚历山大竟然拉出了比他还要多的部队压着他打。

一步走错,全盘错。

试图用三万人多人一下子压垮亚历山大的马尔森公爵很快就发现,对方竟然派了比他还要多的兵,而且敌人的大炮比想象中还要多。

能不多么,听说亚历山大把舰船上的炮都拆下来了。

马尔森公爵想要再达到目的就得继续派兵。虽然他手头上还有四万多人的预备队,可一旦派兵,就不能保证能不能挡住那一支尚未出现的敌军!

就当时而言,最佳的选择是撤退,可一下子就把几乎一半的军队给派了上去,贸贸然撤退,对军心是非常大的打击,所以,马尔森公爵选择了继续投入兵力。很快,马尔森公爵就惶恐地发现对面的亚历山大的兵力比意料中要多上不少,假如再继续投入兵力,那就只有在敌人的援军出现之前彻底击溃亚历山大了。

如果是其他将领,他们这个时候,还可能会犹豫,选择终止战斗,进行撤退,但马尔森公爵是谁?

四大名将啊!

名将缺少战胜敌人的自信吗?

怎么可能!

于是,马尔森公爵在那天漫长的10个小时的战斗先后投入了5万人,但还是比亚历山大少投入了1万5000人。虽然以少打多很有面子,但能够以多欺少的话依然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最让我愉快的是,我只派了1万6千人就为亚历山大牵制住了法军超过3万5000人。

军队在溃败后又被重组,重组又溃败中度过了整整五个小时,战斗持续到下午,当双方战斗陷入僵局的最关键时刻,估计正当马尔森公爵手头上还有两万人的预备队,而他的敌人,亚历山大几乎投入了全部的兵力。

然后,正当马尔森公爵犹豫是


状态提示:第68章 意大利的胜利 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