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中旬。
在此之前的每一天,苏菱都要到苗床去看一下地瓜的发育状况。
终于,在这天晚上苏菱有来查看时。她将烛台举在苗床上,一点点的查看。
“呀,发芽了。地瓜发芽了。”苏菱惊喜的叫了起来。
其实这地瓜名字的由来也是有原因的,就在第一次苏菱种地瓜时,说漏了嘴。其实这东西是从番外传进来的,应该叫做番薯的。
有一次苏菱说话,把番薯说成了地瓜。为了圆话,她就说番薯长的像甜瓜,又是长在地里的,就应该叫地瓜。其实她在她前世,一直都是管番薯叫地瓜的,反而很少叫番薯这个学名。
大家伙都没有疑心,反而很快地接受了地瓜这种叫法。因为地瓜这种叫法,比番薯更具有土语的味道,更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
苏母忙凑过来,接着烛光,真的可以看见苗床上冒出了短短的薯芽。薯芽很小,才刚刚冒头,若不仔细看,还真的会忽略过去。
“真的发芽了。”苏荷也惊奇道。
苏父在外屋听见了,忙进来,看见地瓜出芽,他们也都非常欢喜。
“这才刚开始那,”苏父高兴过后,就说道,“这东西,比豆子还耗神,直到苗都长成了,才能松气。”
“那是,”苏母笑着点头,“做咱庄稼人,不容易。”
苏菱其实也知道这个道理。比如育苗,就需要耐心和技术。同是庄户人家,有的人家就培育不好秧子,每年到该种各种秧子的季节,青石镇的大集上,就会有卖秧子的,而且还很受欢迎。
“爹娘,这秧子总算是出来了,咱们一家人的苦心也没算白费。”苏菱也很开心,之前一次种植地瓜那是在天气比较暖和的时候,直接在土里培育也就可以了,但是这一次是刚开年没多久就开始培育了,天气又比较寒冷,在这古代落后的技术里,又没有大棚的培育,她真的怕不能成功,还好现在总是是成了。
地瓜出了芽,没几天就长出了叶片。
现在比较主要的就是够请的到长工来帮忙,现在鱼塘也差不多要完工了,鱼塘边上的房子也开始在建了,应该不用多久就可以竣工了。
为了此事苏菱又特地去了一趟镇上,之前就让牙行的朱牙子留意长工的人选了,那么久也该有消息了,再说美味点心店也很久没有去过了,虽然都是自己信的过的人在那,但是也给去瞧瞧,毕竟老板太久不到场,员工也是会懈怠的。
这次挑选长工时苏菱特地和苏父一起,毕竟以后管理这些个长工的会是苏父,所以得要苏父挑合适了。
“菱儿来了呀!上次你让我帮忙留意的人选我已经有了合适的了,本还想黑你捎去消息的,没想到你现在就来了,正好。”朱牙子一脸的笑容,刚看到苏菱就问道,完全没有注意到苏菱身边的苏父。“你现在要看一下么?我把他们都喊出来。”
“嗯,喊过来吧!这次要让我爹挑合适了才算。”朱牙子这才发现苏父,暗暗恼恨自己刚刚怎么没有早点向苏父大招呼,这会扬起了大大的笑脸想苏父问好,苏菱对于朱牙子这样的行为但笑不语,也让苏父学着去应酬,去接触其他人,但是老实了一辈子的苏父哪里有见过别人如此恭维他呀!一时之间很是不适应。
好在朱牙子也是个很有眼色的,看到苏父对他的恭维不太感冒,马上又开始了正经事,把这些天来他手里搜集的长工都给叫了出来。
大概有十来个左右,苏父家早在开年的时候有重新买进了一个庄子,那个庄子就在花溪村与青石镇之间,那会也是朱牙子介绍买的,一个庄子连着三四十亩的地,这会也快要开始春耕了,鱼塘也需要人手,所以苏父才会如此着急请长工。
苏父一一问过他们都会些什么,好在朱牙子找这些人也是特别有留意过的,喊出来的都是有干过农活的,也大多都懂养殖,还有几个以前就是在农庄里种地的,可谓算得上是老庄稼把子了。
最重要的,这些人中,有一个叫柳大福的以前就帮人养过鸡鸭鹅,苏菱现在正打算开养殖场,这人可谓算得上是从天而降了。
最后叫出来的,苏父都打算要了,只是有一个年纪已经是有六十左右了,从那粗黑的手,长满皱纹的脸中就能看出他以前的生活肯定过得十分的不好。
苏父见他年纪较大,而且问他擅长什么时,除了知道他会赶车,便什么也不懂了,原来这人是从南方北上的,儿子、媳妇都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孙儿陪着他,他本想带着孙儿北上找远嫁北方的女儿,没想到那女婿是个厉害的,知道他们祖孙是前来投靠的,就趁着女儿不在家时把他们赶了出去,这老头也是个硬汉子,不愿连累女儿就带着孙子出来了,一路上想要靠着自己的车返回家乡,无奈路上苏子生病了,他又没钱医,只能是卖了自己唯一的财产,那辆马车,给孙子医病,然后辗转来到了这。
朱牙子原本不想让他出来见苏菱父女的,但是这老头跪着央求他,他想这总也是一个机会,即使苏菱父女不收他,他试过了,也该死心了。
况且这老头也离不开自己的孙子,谁买人是也不会买这么一个有累赘的人的,朱牙子觉得这老汉这次应该也不会成功,也着实替他感到难过,但那有能如何,在这牙行里他能尽量的照顾他们祖孙,但也不能保证帮他们找到好的主人。
苏菱听到这人会赶马车时,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