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穿越重生>重生之红星传奇>第三五三章沂蒙春深
他到底是什么想法,加上从万寿宫返回的路上,唐星樱一直哭哭啼啼,刘一民心里有愧,不想面对妻子那梨花带雨、苦大仇深的面容,又心挂当前战事,就一头扎进了参谋处,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对着山东地图比划、琢磨,一下子就在参谋处呆了四天。

到了“八路军总部转来第五战区敌情颍报,日军第十六师切,灿右混成第六旅团已攻陷临沂,我军庞炳勋军团、五十九军、五十七军正节节抗击,逐步南移。日军第十师团在第一一四师团配合下,重拾攻势,开始扫荡滕县、峰县、临城、枣庄附近的中**队,为南下攻击徐州作准备。徐州以南江淮地区也频繁生战斗,我军廖磊二十一集团军等部6续接敌。从番号上看,已有第三、第九、第十三等三个师团番号。在不同方向向我军起攻击。

日军攻占临沂的情报刘一民已经掌握,罗延和教五旅都已经把敌人动态搞的清清楚楚。教五旅已经制定了待第十六师团主力南下徐州后,相机夺取临沂的作战计划。

看完总部转的电报,刘一民马上明白,日军这是按照历史上徐州会战后期的作战计划,集取正面牵制、主力向西迂回、南北对进的战略,多路围攻徐州,企图聚歼徐州周围的**主力。

现在日军第五师团、第十四师团之所以还没有行动,那是为了迷惑**,让**还心存侥幸,为他们缩小包围圈打掩护。

见日军还是和历史上一样的部署,刘一民的嘴角上总算是挂上了一丝邪笑,这群***小鬼子,真是人小鬼大,想一口吃个胖子,可惜他们不知道有老子在此,早把他们的图谋看的清清楚楚,正等着浑水摸鱼呢!

笑过以后。刘一民心里又打了个突:从山西战场抽回来的第六师团、第八师团又到了哪里呢?

历史上,此时第六师团在南线向御亨攻击,而第八师团此时已经从热河调回东北。但现在情况生了变化,这两今日军常设师团到底用在什么地方,就值得认真研究了。

一种可能是,日军将第六师团车运青岛,然后乘船南下连云港,在连云港登6,直接插向徐州。

另一种可能是日军将这两个师团撤至石家庄后,沿平汉路南下,与在豫北的第十四师团和在鲁西南的第五师团一道。组成战略集团,直接渡过黄河。截断陇海路,切断徐州部队退路,并消灭第一战区部队。第三种可能是日军将这两个师团运往济南,沿津浦路南下,配合第十师团残部和一一四师团,直捣徐州。第四种可能,想到这个可能,刘一民心里就直晃悠。那就是日军调集第六师团、第八师团配合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一叭师团,重兵围剿翼南、鲁西和翼中根据地,彻底解决心腹之患。要知道,日军现在很可能还认为自己的教导师主力仍然在翼南和鲁西。随时可能向日军的某个方向起攻击,为了消灭教导师,解决徐州会战和必然举行的武汉会战的后顾之忧,日军很可能会以重兵集团来对付教导师的。

想想自从北上抗日以来,自己教导师消灭日军部队的情况,刘一民就知道无论是日本天皇还是闲院宫载仁亲王和寺内寿一,恐怕都恨不得把自己的教导师丐上围起来彻底消灭,甚至做梦都想着要把自己碎尸万段。原来还想着日军在山西战场达成初步战役目标后,会直接调集重兵围攻翼南、鲁西,直接对教导师动手,结果日军还是沿袭了历史上的战略,动了徐州会战。现在的问题是,日军在进行徐州会战的同时,会不会对翼南、鲁西和翼中实施大规模攻击,要知道日军现在在华北的兵力可是比历史上强大的多。

想了想。刘一民就觉得日军为了消灭教导师。会向翼南、鲁西动大规模扫荡,最起码也会派出骨干部队对翼南、鲁西和翼中动牵制性攻击,造成一种大兵压境的态势,逼迫教导师主力不能随意加入徐州会战战局,更不用说对其它日军目标进行攻击,以呼应徐州一线**的作战行动。

有了这个想法。刘一民马上叫来罗荣桓、曾中生、蔡中。四个人对着地图进行反复推演,最后得出结论:鉴于日军山西、徐州两线作战,不可能重兵围剿翼南、鲁西和翼中。但为了保证徐州会战,日军必然会对翼南、鲁西、翼中实施积极进攻,以牵制我军。战术上,日军一定是稳扎稳打。不求有功,只求平稳推进,而且不会向翼南、鲁西、翼中腹心地区攻击。一旦日军结束徐州会战,在动下一次会战前,日军一定会倾尽全力解决教导师的问题。

这个结论的出后,刘一民就判断第六师团必然是船运连云港毒了,要起奇兵突袭的作用。而第八师团怕走到了津浦线或平汉线,作为向翼南或鲁西攻击的主力师团使用了。

再进一步深思后,刘一民就觉得第八师团应该是秘密调运到了济南一带,在这里既可以迅南下支援徐州战场,又可以随时随地向鲁西起攻击。加上两次在大波口一带消灭日军,寺内寿一和西尾寿造不会不引起重视。加上自己在枣庄附近与鬼子激战,说不定寺内寿一已经有了教导师主力会不会秘密进入山东的想法,这第八师团很可能就是他调来济南以不变应万变的重要举措。

把敌人的意图彻底判明后,刘一民心里总算是放松了,交待曾中生给总部报。提醒李宗仁注意日军在连云港登6。给翼南的四师部队和翼中部队以及鲁西的教二旅报,要他们提高警慢,多派侦查部队渗透侦查,务


状态提示:第三五三章沂蒙春深--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