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军事历史>乱世情缘>第27章 陈国覆灭天下一统

天统二年九月十五日,正在邺城彭城王府静养玉体的郑太妃,在深夜突然癫狂,王府众人全被惊醒,试图阻拦郑大妃,但是癫狂中的郑大妃全无意识,手持宝剑连刺六人,更甚至连彭城王高浟也差点被伤,幸好有王府护卫从背后将郑太妃打昏,随后被送于寝殿中“静养”,由六名护卫看护。

翌日,彭城王与冯翊王一连找了十几名邺城中有名的大夫,文睿帝也连忙派太医前去医治,却都束手无策,二王为此忧心不已。三日后,一棕衣老道来到彭城王府前,称有医治太妃之法,彭城王此时也不顾众人阻拦,连忙把老道请入府中,老道入府后,浮尘朝郑太妃一挥,只过半个时辰,郑太妃立刻恢复清醒,母子三人对老道感激不已。

老道却道:太妃身上尘俗之气太重,如要完全治愈,唯有去毗陵(今属湖南望城县)天静寺削发为尼,用修行来脱离尘俗之气方可,不然日后太妃会多次复发癫狂之症,母子三人大惊,正想问老道可有其他办法时,却发现老道已不知所踪。二王因此更加认为老道为上仙下凡,于是当晚二王于房中密聊良久。

天统二年九月二十日,二王上奏文睿帝;请旨送母入寺修行,见二王如此态度,文睿帝只得同意,命禁卫军副统领刘桃枝与二王一起护送郑太妃去毗陵入寺修行。

天统二年九月二十二日,邺城城楼

看着那浩浩荡荡的队伍,斛律雨问道:“阿纬,你为何在命‘龙隐’下药,让郑太妃癫狂后,还要让她去天静寺修行那?”“郑太妃毕竟是太妃,老是这么癫狂着,也会让皇室脸上无光,我让她入寺修行,一是把她给彻底解决掉,既然杀不了,就只好让她离我们远远的才行,而且这一去,我也不会让她再回京。”

高纬顿了顿后,冷然道:“二是也让她有机会忏悔吧,不过要是她自己不识相,还想回京的话,那就怪不得我了,反正一个剃了度的太妃突然暴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看着高纬眼中的冰冷,二女深知高纬那说到就会做到的性子,也就不再说话了,只是静静地看着那渐渐远去的队伍。

天统二年(陈国祯明二年)十月三日,文睿帝命太尉(正一品)、平原王段韶为元帅,上党王高涣,清河王高岳,赵郡王高睿三人为副元帅,封兰陵王高长恭,四镇将军(从二品)赵恒,镇军将军领(从二品)刘廷,抚军将军领军(从二品)冯文为四军前锋,率大齐军队六十万(二十万水军,四十万步军),从东西南北四方进攻陈国。

天统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大齐东西南三军已攻陷陈国近半领土,而由赵郡王高睿率领的北军此时也在加紧攻打陈国重城广陵,十月三十日,广陵守将陈启不堪齐军猛烈攻势,开城投降,随后拔剑自刎。齐军入广陵城后,立刻向广陵百姓开仓放粮,齐军立即取得了民心。翌日,赵郡王隆重厚葬了陈启,并请旨文睿帝,请朝廷厚待陈启遗孤,文睿帝也马上派人把陈启遗孤送回邺城,保证让陈启遗孤一世荣华无忧。

同日,赵郡王下令采购数十条渔家破船,至于长江小港汊内,借以迷惑陈国沿江守军,并于陈军换防之时,造出渡江之势,待到陈军慌忙做出迎敌之势,齐军又马上撤离,不到半月,便让陈军疲惫不堪,也让陈军开始松懈下来。

天统二年十一月十二日,赵郡王自广陵正式开始渡江,慢慢逼近陈国国都建康,陈国沿江守军以为齐军仍是虚张声势,并无准备。十一月十四日,齐军十四万余全部渡过长江(还有几千齐军镇守广陵。),登岸后,稍作休息,立刻攻城,陈军猝不及防。仅仅十几日,陈国沿江十几座城邑全部投降。

与此同时,其他三路大军也以势如破竹之势,逼近建康。陈后主闻此,立刻惊慌失措,马上大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并为都督,司空何康,司徒司马消难,太尉孙琦并为大监军,分兵扼守要害,又命大将任忠率军十万镇守白下(相当于建康的最后一层屏障),命大将樊猛率军镇守姑苏(今苏州),同时大肆征兵,增强建康防守力量,并下诏“犬羊陵纵,侵窃郊畿,蜂虿有 毒,宜时扫定。朕当亲御六师,廓清八表,内外并可戒严。”用来鼓舞士气,却收效甚微。

天统二年十二月二日,大齐四路大军与姑苏城下汇合,翌日,元帅段韶下令齐军全力攻城,此时,姑苏城中只有五万陈军守城,齐军却有近五十万,而且守城陈兵大都都是临时征发的新兵,自是难以与久经沙场的齐军对抗,十二月四日,姑苏城破,陈将樊猛战死,齐军入城后,感其壮烈,齐帅段韶命人将其遗体送于其家乡南阳湖阳厚葬,随后,齐军马上开仓放粮。

天统二年十二月六月,齐军至白下,白下守将任忠见此情形,慌忙摆出一字长蛇阵,却因为长蛇阵的南北连亘二十余里,使得首尾不能相顾,被齐军轻易攻破。接着,齐军不给任忠任何喘息之机,猛攻白下,短短两日,白下守军死伤已近半。

任忠见此,立刻上奏陈后主:请求陈后主立刻发饷征兵,被表明愿和新征之兵共同誓死保卫白下。陈后主深信不疑,立刻遣使至白下,并带去十几袋黄金。不料,任忠一拿到黄金,便斩杀使臣,并立刻下令开城,亲自带领白下众多军民投降,并将所得黄金全部进献于大齐诸将。也因此,任忠虽被齐军不耻,但也只是被囚禁,性命肯定是无忧。

状态提示:第27章 陈国覆灭天下一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