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科幻未来>从推进城到多元宇宙>第六百一十七章 冰与温室

在挖掘北进渠的同时。

这个河套平原的人口都被逐步迁移到阴山附近的高地上。

当然,此时的河套平原也没有多少人口,加上被降伏的草原部落,一共才9.7万人。

不过不仅仅河套平原需要搬迁,黄河下游的其他沿岸低地,都需要进行迁移,避免被洪水影响到。

好在去年黄河下游平原,已经完成了8个湖区的改造,黄河两岸的城市和乡村都进行了重新规划,不需要进行搬迁了。

更何况,黄河在冬季的径流量并不多,只要河套平原搬迁完成,基本不会有大问题了。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工程队伍,从黄河州各地赶到河套,这让北进渠的挖掘速度越来越快。

不过这些工程队伍并没有全部投入挖渠任务之中,而是分出一部分劳工,根据河套平原的东部地形,将一些低洼地区堵住,避免黄河河水上涨之后,从这些低洼区域流到下游。

然后就是在一处容易堵住黄河的河道上,准备了大量的钢结构笼子,还有大量石头和麻袋,只要冬天气温开始低于零下5摄氏度,就开始将装满石头和沙袋的铁笼子推入河道之中。

甚至为了保证及时可以推铁笼子下河道,还在两侧的高地上,建设了好几条斜坡。

只要时间一道,就可以立刻将黄河堵住。

除此之外,这里还准备了五十多台蒸汽抽水机,一个电能的干冰制造厂,可以每天生产50吨干冰。

现在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冬天到来。

……

另一边,银川平原上。

这里也在搞工程,不过这里的工程,并不是挖掘引水渠道,毕竟贺兰山西侧的沙地高度,明显高于银川平原,而且贺兰山也没有阴山那种大型的低洼谷地,不存在引水进入沙地的先天条件。

这里的工程是建设水库、冰库、风力发电场。

水库、风力发电场可以理解,但是冰库这种东西,对于银川平原这种地方真的需要吗?

其实此冰库非彼冰库。

准确来讲,银川平原建设的冰库,还有另一个名字——人造冰川,这是一种古老又实用的技术。

西北地区的气候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夏季炎热、日照时间非常长、水分蒸发量非常大;而冬季低温、风沙非常大、水分蒸发比较低。

而西北地区的农业,又只能在夏半年进行。

因此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在一部分地势比较高一些的小谷地中,人为抽水制造冰川,然后覆盖茅草之类的保温层,让冰川等到夏季需要的时候再融化,变成溪流的河水,可以用于灌溉农田和草地。

财大气粗的人革联,派出大量勘探队伍,在贺兰山找了大量狭长的小谷地。

小谷地的具体标准,就是宽度不超过100米,长度和深度不限制。

然后经过评估周围的用水量、用水距离、相对高度之类,初步确定了15個小谷地。

这些小谷地会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变成一个个冰库,冰库的屋顶是可以拆卸的双层玻璃钢,冬天拆掉玻璃钢屋顶,春天开始封顶保温。

其实这个技术,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也可以使用,好处就是将冬天无法利用的冰雪,储存在冰库之中,等到夏天需要的时候,再让里面的冰块融化。

如果遇到夏天异常干旱,那这些冰水是可以救命的。

根据设计,贺兰山上15个冰库库容量,极限大概在2382万立方左右,就算是储存一半,到夏季的时候又融化了一半,还有550万立方米的冰块,相当于500万立方米的水。

而北方地区的农作物需水量,冬小麦为260~400立方米/亩、小米为200~300立方米/亩、高粱为160~200立方米/亩、大豆为300~400立方米/亩。

500万立方米差不多可以灌溉1.5万亩冬小麦。

而且一个地区的干旱,并不固定时间的,可能只是某一个月份干旱,加上土壤中也有一部分地下水。

如果用得恰当,500万立方米的淡水,至少可以抢救10万亩农田。

冰库项目不仅仅贺兰山,在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华北平原的太行山、泰山、燕山,都在建设。

其中泰山山脉的冰库,已经投入使用了一年多,总库容达到了1.3亿立方米,不亚于一个大型水库。

但是冰库不需要修建大型水坝,而是需要小型的天然谷地,最好是在耕地附近的山地之中。

这样一来,既可以利用高度差送水,又可以利用高海拔的低温优势,延长冰块的储存时间。

冰库和水库可以相辅相成,组成一整套的水资源调控体系。

毕竟华北平原突然出现干旱天气,并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干旱和黄河泛滥,一直是华北农业的心病。

至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灌溉的项目,人革联只有将其作为临时的应急手段,而不是日常灌溉的常用手段。

过度开发地下水,不仅仅会导致地面下陷,还有土地盐碱化、海水渗入沿海地下的巨大风险。

因此开采地下水只能作为应急手段,绝对不能作为日常手段。

同样关中平原,也在附近的秦岭等山区中,建设水库和冰库。

除此之外,唐菲林还展开了一个大工程,那就是土地标准化运动。

对关中平原、巴蜀盆地、汉中盆地、河西走廊、银川平原、汾河河谷,展开土地标准化的建设工作。

具体方案就是将耕地平整,具体就是10亩为一块,一片区域内的耕


状态提示:第六百一十七章 冰与温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