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安县。
前方是低矮的山区,整个来安的东北侧是附近最平坦的一片区域,而且与南京隔江向往,等于近在咫尺。建奴的大军已经进入了最后的一段难行区域,只要北上过了周遇吉军曾经强力阻击多铎部的白塔集(来安县半塔镇),随后至东北方向的金湖县将一马平川。也就是说,建奴大军只剩下过淮河了。
慢慢的跟进了一天时间,基本恢复过来的柳七部和黄得功的骑兵不得不进行一次大的行动了。
这个地方名叫施官镇,也是典型的丘陵地段,施官镇的西侧是低矮的山区,东侧是水乡,可以轻松通过的区域是二十里,建奴的骑兵现在就卡在了这个位置,战术很明确,利用地势阻挡追兵给自己的步卒争取时间。
正是最热的季节,骄阳的热量越来越大,柳七与黄得功可以说汗流浃背。
明军不好受,清军更不好受,几乎全部是生活在关外的北方人,这种几乎要烤熟人的酷热让清军很难承受。为了将来,大清和硕英亲王阿济格这次是亲自断后。他已经做好准备了,他准备在这个位置守三天,只要三天时间步卒就能到达预定地点;金湖县附近的淮河水道,只要过了淮河再过了淮安,北方大地将是自己的天下。
兵力处于优势,而且,黄得功的骑兵实在不怎么样,至于周遇吉军的骑兵,虽然不弱,但自己应该是他们的三倍,阿济格有信心守住,就是击溃他们也没有问题。
第一波的攻击转眼到来,这些身穿黄褐色衣服被传的天下无敌的周遇吉军队是阿济格第一次见到。
野战骑兵的对撞除了偶尔使用弓箭就剩下强力的劈杀了,骑矛现在使用的非常少,因为骑矛等于一次性武器,当骑兵失去武器的瞬间会非常危险。骑矛远远不如挥舞马刀来的痛快,也不如马刀的杀伤频率。所以骑矛的使用已经落后了,现在的骑兵作战几乎全部是用刀。
虽然距离很远,但骑马站在一个高坡上的阿济格还是听到了火铳声。
果然象那些降军说的一样,周遇吉的军队非常善于使用火器,竟然在骑兵对战中仍旧使用火器。
由于距离的原因,阿济格看不清具体的作战细节,但他知道第一次的骑兵对战己方并没有占据任何优势。不到两刻钟时间,第一梯队的明军骑兵撤了回去,第二波骑兵迅速冲了上来。
这时候,一名骑兵白甲跑了过来:“禀报王爷。战比四六。”
四六的意思就是敌军损失四人己方损失了六人。阿济格的脸色很不好看。这可不是普通骑兵之间的作战。阿济格出动的是最精锐的八旗骑兵,这些身经百战的八旗士兵从来都是建州人的骄傲,近年来从来都是战无不胜,对所有的敌人都是横扫。就是五五开都未曾见过。
这种战比在骑兵对战中太可怕了,等于压倒性的优势,周遇吉果然名不虚传!能够全歼多铎部看来不是运气,不全是火器的犀利,是靠实力!大清就是败也会败在这个周遇吉手里,其余的明军,还有李自成的残部根本不足虑,周遇吉才是大清的心腹大患。
第二波的对抗来得很快,结束也很快。那名骑兵白甲再跑了过来:“回禀王爷,战比依旧是四六。明军使用了一种短火铳,人手两支,而且,他们的战刀太锋利了。屡屡斩断我们勇士的战刀。”
精炼的钢刀和普通战刀的强度不是阿济格可以理解的,周虎臣的工坊锻制的骑兵战刀无一例外都是百炼钢刀,而且是根据每名骑兵的使用习惯量身定做,这样的战刀岂是落后的建州人的战刀可以相比。加上短火铳的杀伤,实际上,出去武器的优势,周遇吉的骑兵等于和清军骑兵五五开。
第三梯队的明军出现了,军服显示这明显是黄得功的骑兵,这些骑兵比周遇吉的骑兵弱了很多很多,不但没有短火铳可以使用,作战比也完全颠倒过来;七三,黄得功的骑兵可以说弱爆了,和李自成的骑兵差不多。
第四波仍旧是黄得功的骑兵,战比依旧。第五梯队换上了周遇吉的骑兵,战比依旧,明军扳了回来......
几乎是整整一天时间,双方的骑兵不停出动,战比几乎等于固定下来。阿济格想到过全军出动一举击溃敌军骑兵,但想了想自己的目的,这种消耗战他耗得起,只要守住这条防线不让明军过去就行,阿济格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灼热慢慢消退,太阳渐渐西陲,黄得功和柳七停止了攻击,不久之后向后退了一段距离,双方的一些骑兵下马走向战场开始收拢自己的伤兵和战士的尸体。
这个时刻谁也没有动的必要了,这是一种沉默的默契,不能让自己的勇士暴尸荒野。
第二天的战况没有大的变化,柳七与黄得功攻不进去,阿济格也没有攻出来。傍晚时分,黄得功的步卒军队终于上来了。
火炮,黄得功的军中带有两百门周虎臣送给他的迫击炮。当第三天来临,当这些迫击炮被炮手们慢慢向前推进,阿济格就是再不情愿也不得不后撤了,他在舒城曾经领教过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火炮的厉害,除了威力惊人,战马对爆炸太敏感了,一旦陷入炮火中就会疯狂,阿济格对这种火炮毫无办法。
此时,周虎臣率领的大部队在歌唱着祖国的旋律中已经进入了滁州府境内。
朱大典与何腾蛟等人终于知道了什么是差距,仅仅一个时辰之后,他们率领的军队连周虎臣军的影子也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