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青春校园>悠闲小地主>第六十章清明前的忙碌

非常感谢封魔1234的支持和鼓励,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一定会努力的。暖花开,正是种的大好时节。明天就是清明节了,现在家家户户走在忙着准备清明节要用的东西。

nainai和三婶在准备青团和冰糖糯米糖藕,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se糕团,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se的团子。这种青团是李家豪和家慧最喜欢吃的,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天的气味。这种青团nainai做了艾叶汁的,还有用马兰头、菠菜做的。那味道真是清香无比,家慧那丫头可以一次吃好几个呢。做好了青团,接着做冰糖糯米糖藕了。

冰糖糯米糖藕是用莲藕、糯米、枸杞子、红枣、冰糖、玫瑰花做成的,吃起来口感糯软而不粘口,香甜清新。

这些吃的都是留着明天吃的,因为清明节又叫寒食节,是不能开火的。

做好了这些,三婶拿来了一些纸,这些纸是折元宝的,也是留着明天用的。爷爷和三叔还用纸糊了电视机和小房子,说是明天烧给李家豪的爸爸妈妈的,李家豪的爸妈在李家豪小的时候不幸翻拖拉机去世了,生平李家豪的父亲最喜欢看电视了,李家豪家里有一台黑白电视机。爷爷和三叔怕李家豪的父亲在yin间没有住所,灵魂飘无定所,于是人间的人用纸糊房子烧给去世的人。

nainai又准备了一些香烛、“标”、“包袱”、鞭炮、冥钞。这种“标”是一种纸花,是用各种颜se的纸张剪成的连着的铜钱状的纸,传说是yin间的旗帜,一个旗帜对应一个先人的身份。还有就是“包袱”,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yin间”的邮包。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这个包里面都是给先人准备的钱财什么的,上面写上阳上人的名字还有yin间人的名字。冥钞这是人间有了洋钱票之后仿制的,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yin曹银行”等字样,并有都城的图案,多系巨额票面,希望yin间的人也能够有钱过上好ri子。

爷爷又拿出了自家酿的桃花酒、果酒,三婶又准备了整只的鸡、大块的猪肉还有其他的贡品。

家慧那丫头则折来了许多的杨柳枝,等下和三婶、nainai一起编帽圈,明天要戴在头上的。房前门口都插上了柳树,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謏i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后来就是为了摆脱毒虫的伤害。清明又是鬼节,也是百鬼出没之时,插柳也是为了驱鬼。“柳”和“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爷爷又给家慧那丫头做了一个很漂亮的蝴蝶风筝,也是留着明天放的。放风筝也是李塘村清明节的习俗。李塘村村民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se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还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三叔在院子里的树上系上了绳子,做了个秋千,家慧那丫头和一群孩子采来了许多的野花系在秋千绳子上,又绑了一些彩带,甚是好看。荡秋千也是李塘村清明的一项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jing神,是家慧和一群孩子们的最爱。

所有的准好以后,家慧带着孩子们就开始荡秋千了。无论是什么节ri,孩子们都是最开心的,因为可以放假疯玩,不用写作业,还可以吃好多好吃的。

这时小点点和小旋风跑了过来,围着李家豪的脚边打转、追逐着,家慧那丫头抱着小点点往秋千上一坐,后面的大毛推着家慧荡起了秋千,小点点在家慧的怀里唧唧地叫着,家慧那丫头就像没反应一样,越荡越高,李家豪看见了连忙说道:“家慧,你看你像不像一个女孩子,疯死了。”

家慧对着李家豪就是瞪眼、撅嘴的,说道:“哥,你看小点点的害怕荡秋千。”

孩子们轮流荡着秋千,笑声传到很远,吵的三婶和nainai说了孩子们好几声,但是一点用都没有。孩子们还是我行我素的,真拿大人没有办法。

大毛那孩子最是调皮,看到巨蜥跑了过来,连忙笑着说道:“我们把大蜥蜴抱到秋千上,让蜥蜴荡秋千好吗?”

这个决定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认可以后,几个孩子居然要把巨蜥搬到秋千上荡。巨蜥摇晃着身子爬了过来,看到一群孩子在那叽叽喳喳的嬉戏,吐着大舌头。看见一群孩子向自己走了过来,连忙转身就要逃跑,大毛带着孩子一个箭步挡在了巨蜥的前面,大毛还笑嘻嘻地说道:“大蜥蜴,你不要跑啊,我们抱你去荡秋千,很好玩的。”

巨蜥根本不领情,吐舌大舌头表示抗议,家慧那丫头却在后面说道:“大毛,我们一起上去把它按住,一起抱上去。”

听了家慧的叫喊,一群熊孩子蜂拥上去准备强行把巨蜥抱到秋千上面,巨蜥吐着大舌头,甩着


状态提示:第六十章清明前的忙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