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来自豫州南部的军情成了我所关注的焦点。
三月初七到十日期间,皇甫嵩带领豫州大军在梁国附近徘徊了三四天,张辽甚至派出轻骑想要引诱他发动攻势。但一心两用的皇甫嵩最终还是没有决心攻城,而刘协已经准备迁都,他只能带着大部队匆匆返回。张辽趁机在他们的退路上纵兵伏击,杀敌不下两千。
十三日,刘协与汉朝百官正式向徐州方向搬迁,随行车辆多达数千乘,护送部队的任务由太尉张温和豫州刺史皇甫嵩共同担任,动用兵力保守估计,超过了三万人。
不过……听说有些官员因为年龄、身体、家庭、经济等各种原因,暂时留在了沛国。
十五日,得知大汉迁都的张辽随即对沛国展开了猛烈的攻击。
同日,似乎是提前约好了一般,攻克了陈国的宋翼与庞淯也不甘落后,对汝南郡北部的城池发动了攻势。
不知是我军太过勇猛善战,还是汉朝将士士气低落无心作战,抑或是刘协、皇甫嵩等人把主力部队都抽调随行,反正我很快就收到了连战连捷的军报。
宋翼和庞淯两日之内连续占领了汝南北部的七座县城,所到之处,沿线的守军几乎是望风而降,兵锋很快就推进到了汝南的治所,平舆城下,因为兵力不足以围城,他们只能暂时停止攻势,整备军务。
而张辽这边的动作也同样不慢,他集中全部兵力将沛国的治所——相县围了个水泄不通,此时,豫州刺史的治所谯县的守军第一时间向张辽递上了降书,原本是用来防守的五千士兵加入了围城的队伍,相县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地步,只能选择投降。州郡的治所都已投降,其余各县的长官都是第一时间送来了降书,沛国一大半的城池就此脱离了刚刚才带兵离去的汉朝皇帝——不过……既然刘协抛弃了他的子民,子民们为什么不能抛弃他?
而那些留在沛国的汉朝官吏们也纷纷向张辽表达了善意,张辽在信中说,他略加挑选后重新设立了各个县城的长官,其余官员根据其意愿,将分批护送至洛阳向我觐见。
就在这个时候,都察院长祢衡发表了一篇用词极度尖酸刻薄但充满了国家大义的文章——《天子何以弃守国门》,文中用讥讽嘲弄的语气,将汉室批判得狗血淋头:“偌大朝廷,无人力劝君王以保社稷,何其不忠?不战而退,将汉室庙堂让于他人,何其不孝?东迁一隅,从此失去战略要地,何其不智?未战先怯,无人死战中原,何其不勇?迁都途中,大量官吏选择离开,何其丧尽民心?其不忠不孝不智、丧尽民心若此,料以数十昏聩且将入冢之老朽,数万背井离乡之败军,岂能再回中原,兴复汉室?”
虽然全文我基本没怎么看懂,但有人主动帮我鼓吹呐喊,而且文章水平似乎得到了中央官员的一致好评,我当然大喜过望,并派人将这篇文章抄写数百份后传向了天下,在这个时候,我真恨为什么自己没能发明印刷术……
于是……我将负责工部工作的两位部长国渊和韩馥召集过来,给他们简单讲解了一番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并现场制作了几块活字的模板,蘸了一些朱砂后印在了纸上。
我觉得……好像挺简单的嘛。
但国渊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制作活字模板并不太难,但朱砂不是一般的便宜货,到时候不管是印制公文,还是大量制作书籍,肯定不能用朱砂来当印泥原料吧?
对于他提出的这个问题,我气急败坏地说:“叫你们来……不就是让你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在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我的同族兄弟马均,于是我动用权力将他调到了工部,让他尽量多地与工具器械接触,说不定哪天就能启发到他,从此打开大发明家的创造灵感。
-
在张辽随后的军报中,我才得知,在豫州刺史的治所谯县不战而降的背后,有一个汉朝的退休老干部居功至伟,这名老干部正是前大汉朝太尉,费亭侯曹嵩。
曹氏本就是谯县望族,曹腾、曹嵩两代高官都位极人臣,使得曹氏在谯县上下都极具影响,原本坐镇谯县的豫州刺史皇甫嵩已经带兵在外,而且很有可能再没有机会回来,因此在曹嵩振臂一呼之下,全县吏民连同军营中的数千士兵都选择了倒戈。
对于曹氏如此积极的举动,身为最直接的受益者,我当然不会太过吝啬,当天就做出了回应:封老曹为谯公,坐享食邑五千户,赐符节斧钺,有直面君主、巡视州郡、督查百官之权,世袭罔替,其嫡系子孙,十年内税赋减半,并免徭役。
老曹年纪太大,又远在老家,还不能亲自拜谢,身为长子的小曹当然就代表父亲及曹氏家族感激涕零地向我表达了永不背叛的忠诚。
随后,张辽派遣了三千轻骑,向刚刚离开沛国的汉朝搬家部队发起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势。
结果……超过三万人的搬家部队差点当场崩溃,因惊吓过度而踩踏致死致伤的人数,据说就超过了张辽派出的部队。
不过,等他们回过神来,皇甫嵩与张温出面稳定军心之后,三千轻骑只能退出战场。
张辽在军情中写道,短期内他恐怕无力再向徐州发动攻势了,因为……他必须配合宋翼与庞淯将盘踞在汝南郡的马腾赶走。
对于此,我特意回复了一句:你说得对,赶走马腾。
是“赶走”,而不是“消灭”。
追随我多年